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一見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顯得多動一些、興奮一些,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便憂心忡忡地向醫生谘詢:“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動症?”其實,孩子好動不等於多動症,也有可能隻是淘氣。
“舟舟!你老實點兒行嗎?”這句話幾乎是舟舟媽的“口頭禪”。6歲的舟舟每天從學前班回到家就停不下來,似乎總有使不完的精力,在家裏上躥下跳,一刻也不得安寧,動作還十分粗暴,弄得媽媽煩透了。
在幼兒園裏,舟舟也是個吵吵鬧鬧的淘氣孩子,總愛搞些小動作,並且因為他熱衷於摔跤和打仗遊戲,被他弄哭的孩子也不少。因此,在幼兒園裏,舟舟也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警告。
就這樣,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幼兒園裏,舟舟都是一個難以對付、令人頭痛的小家夥。但無論怎樣批評、斥責,他都滿不在乎。
孩子整天動個不停,的確讓很多家長著急、犯難。孩子這樣究竟是因為淘氣,還是別人所說的多動症呢?在沒有定論之前,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簽,等查明原因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對待不遲。
通常來講,大多數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因為他們需要在運動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和體力,以有效促進新陳代謝。他們需要在運動中靈活地運用自己的肢體奔跑、跳躍、平衡,以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行為基本上是無序的、階段性的,並且與一定的目的相聯係。也就是說,當孩子們展示活潑好動的天性時,他們看似隨意的行動,往往反映著某種內在的發展規律。
從心理特征來看,孩子的注意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他們不能長時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容易被周圍環境中的新奇事物吸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有意注意某種事物的時間可以明顯加長,如他們可以很專注地看動畫片、認真地聽故事,按一定規則與小朋友們做遊戲。
並且,家庭的過度關注,會使一些孩子越來越願意在父母麵前過度表現。過去很多家庭有兩三個孩子,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關注他們是否“多動”。而現在,多數家庭隻有一個“寶貝”,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所有大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寵愛有加,也使得孩子有所嬌縱,變得“多動”起來。
孩子如果過於好動,就會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易受外界幹擾而分散注意力,以至於經常無法對一件事情保持數分鍾以上的充分注意。這樣的孩子一般難以集中精力完成整件事情,更別提獲得成功了。因此,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改掉多動的習慣。
1.通過遊戲控製孩子的好動
玩遊戲可以促進孩子克服自己好動、不能控製自己的習慣。在孩子們的遊戲中,有一種許多孩子都愛玩的遊戲,叫做“木偶人”。遊戲規則是這樣的:幾個孩子在一起,一邊蹦蹦跳跳,一邊齊聲念著:“我們都是木偶人,不會說話,不會動!”話一說完,大家就立即靜止不動,也不講話,保持原狀。誰要是先動了,就犯了規,就要受到同伴們戲弄或罰做表演。多動的孩子害怕被人戲弄和被罰,也會盡量控製自己的行為。這個遊戲既好玩,又可以鍛煉孩子控製自己身體的能力。平時多讓孩子做這個遊戲,可以有效地糾正孩子多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