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便流傳著許多歌頌這次戰爭中的氏族部落首領的英雄事跡的短歌。在傳誦過程中,英雄傳說又同神話故事交織在一起,由民間歌人口頭傳授,代代相傳;每逢盛宴或節日,在氏族貴族的官邸中詠唱。大約公元前八九世紀時,盲詩人荷馬以短歌為基礎,予以加工整理,最後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節和統一的風格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這兩部史詩是公元前12至公元前8世紀的人民口頭創作。它反映了廣泛而又豐富的社會生活,社會鬥爭,以及政治、軍事、道德觀念等,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兩部史詩如“百科全書”一樣教育了古希臘人。
恩格斯說:“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帶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
最早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彩色影片
1936年,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暢銷小說《飄》問世了。好萊塢製片人大衛·謝爾茲尼克出資五萬美元買下了拍攝權,並先後動用十八位編劇將這部三卷集的小說改寫成電影劇本。是《飄》創造了《亂世佳人》,還是《亂世佳人》成就了《飄》?這已經無從對比,事實是,正是名著與佳片的完美結合,創造出這樣一個影響世界電影史的奇跡。
《亂世佳人》是好萊塢影史上最值得驕傲的一部曠世巨片,影片放映時間長達4小時,觀者如潮。據統計,半個世紀以來的觀眾達到了3億之多。其魅力貫穿整個20世紀,因此有好萊塢“第一巨片”之稱。
影片當年耗資400多萬美元,耗資巨大,場景豪華,戰爭場麵宏大逼真,曆時三年半完成,其間數換導演,銀幕上出現了60多位主要演員和9000多名配角演員。影片於1938年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市首映時,市長下令全市機關和學校放假一天,有30萬人參加了首映式。全美報刊迅速作出了反應,稱《亂世佳人》
是“電影史上最輝煌的勝利”。
1939年度奧斯卡獎評選中,它被提名十三項,最後以囊括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剪輯、最佳藝術指導八項大獎,成為最早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彩色影片。
《亂世佳人》的原著和影片以其準確的提煉和巧妙的剪輯向我們展示了有爭議的人物、有爭議的情感、有爭議的選擇,加之絕對是天皇巨星的強強合作,大投入,精製作,最終使它贏得了長盛不衰的青春活力,確定了世界電影史上榮耀奪目的地位。《亂世佳人》中的演員大多已不在人世,而這部影片卻奇跡般地保持著始終如一的生命力,成為標榜世界電影史的經典力作。《亂世佳人》創造了好萊塢神話,雖然距離該片首映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它的魅力並沒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退。
最早的有聲電影
1928年10月6日,《爵士歌王》在百老彙的華納劇院首演,這部影片被宣傳為“第一部帶有對白”的電影,是從一部百老彙音樂劇改編過來的。故事講述猶太小夥子拉賓諾維奇不願意跟在父親身後亦步亦趨,而是獨自闖蕩娛樂圈,並最終成為耀眼的明星人物。
電影史上之所以對《爵士歌王》給予高度評價,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把它定位為“有聲電影”,聲音首次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剝離在外的。
其實,《爵士歌王》能成為“有聲電影”也是無心之舉造成的,當時男主角喬爾森在唱完一首歌曲後,隨口說了兩句台詞:“等一會兒,等一會兒,我告訴你,你不會什麼也聽不到。”後期製作時,這兩句台詞被無意中保留下來,於是,影片就這樣“誤打誤撞”地成了“有聲電影”(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應當是1928年拍攝的《紐約之光》)。
《爵士歌王》的音樂出自路易·西爾維斯(1889-1954)之手,他一直為華納兄弟、哥倫比亞和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工作,直到1939年退休。西爾維斯為《爵士歌王》譜寫了大部分插曲,因為扮演主角的艾爾·喬爾森本人就是著名的歌手,所以,西爾維斯的創作需要考慮到歌手的實際情況。在電影音樂的早期階段,插曲寫作是十分重要的。西爾維斯雖然在1938、1939年因影片《蘇伊士運河》與《彎曲河》的配樂得到過奧斯卡獎提名,卻最終沒能得獎。
當觀眾看到有聲音的電影時欣喜若狂,於是票房節節攀升,這馬上引起了電影公司老板們的重視,他們開始競相拍攝有聲電影,不管劇情是否需要隻要有對白和演唱就可以了。但是,由於電影音樂仍然需要同步錄音,如果樂隊編製過大聲音太響就會把演員的對白壓掉,所以早期的有聲電影配樂規模都比較小。1931年正在拍攝的影片是《饑餓的女人》,因為是在山區取外景,為了保證同步錄音的效果,麥克風被綁在長支架上使用。一直到1929年,電影音樂才逐步脫離了同步錄音的羈絆,可以進行後期製作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