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意想不到的人類社會之最(2)(1 / 3)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其長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登位後,建文帝為鞏固政權,下令削藩。朱棣不甘,於是先發製人,起兵發難並奪得帝位。鄭和在這場史稱“靖難之役”的戰爭中功勳卓著,於永樂二年(1404年)被明成祖朱棣禦筆賜姓“鄭”,從此馬和改名為鄭和。明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因鄭和曆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輔佐三帝,敕封鄭和為三保太監,此後三保太監成為鄭和專有的代名詞。明永樂年間,經濟繁榮富庶,在對外關係上,明成祖朱棣銳意進取,重點實行開放政策,自登基後第三個月起,就派遣使者四處活動。鄭和從永樂元年起,就進行過幾次小規模的航海活動,訪問暹羅、日本等比較近的國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航海與造船知識。在出訪日本過程中,鄭和還促成明朝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敦促日本肅剿中國沿海倭寇,顯示了其傑出的外交才能。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決定派遣大船隊下西洋,鄭和作為朱棣的心腹,學識淵博,熟知兵法,通曉阿拉伯語言文字,熟悉西洋各國各地區的情況,並了解航海,具有外交才能,因此成為下西洋統帥的不二人選。明宣德六年(143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鄭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此次船隊所到地方最多,範圍最廣,幾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諸國。宣德八年(1433年),當船隊航行到古裏附近時,鄭和因操勞過度病逝。鄭和這位海之驕子,奮鬥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終也殉職於海上。

鄭和七下西洋曆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使明朝與海外各國廣泛建交,發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外各國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外交史上曆史性的突破。

人類第一次登上南極冰蓋之巔

北京時間2005年1月18日3時16分,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詳細勘測和對比,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千米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確認找到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南極冰蓋冰穹A,這一億萬年來寒冷孤獨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極”,終於有了人類的足跡,中國人為人類認知南極、認知自然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按照計劃,冰蓋隊將在最高點建立臨時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冰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並鑽取150米到200米的冰芯,進行內陸站選址調查。

東南極冰蓋以冰穹C、冰穹B、冰穹A、冰穹F為分冰嶺,其中位於東南極中心的冰穹A是這一分冰嶺和南極冰蓋的最高點,也是南極冰蓋尚未開展科學探測的製高點。

科學家介紹,冰穹A作為南極冰蓋冰芯鑽探僅存的最後一個理想地點和世界上雪冰現代氣候環境觀測、大氣與氣象觀測等獨一無二的“科學觀測站”,在科學上的意義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學觀測站所無法代替的。冰穹A地區直接接受來自地球平流層大氣的沉積,這裏的冰蓋是原始堆積形成的,儲存著全球的氣候和大氣環境信息。冰穹A地區也是南極冷源的中心區,可望獲得近期地球表麵的最低溫度。

繼長城站和中山站後,我國計劃在南極內陸建立第三個科考站,冰蓋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為此做準備。科學家也將通過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氣候環境監測係統,全麵完成國際橫穿南極計劃中由我國承擔的考察任務。

第一次私營載人太空船飛行由微軟創辦人之一、億萬富翁保羅·艾倫所讚助的全球首艘民營載人太空船“太空飛船一號”進行全球第一次私人太空飛行,並在2004年6月21日當地時間上午6時30分(北京時間21點30分)自美國加州莫哈韋機場啟程,勇闖太空。

“太空飛船一號”可以搭載1名飛行員和2名乘客。它將由噴氣式飛機“白色騎士”號帶到約1.5萬米的高空後發射,依靠自身動力飛到100千米高空,並在那裏停留約3.5分鍾。

“白色騎士”起飛時,“太空飛船一號”緊掛在“騎士”的“腹部”,隨後不久,開始與機腹脫離,並依靠兩根懸索懸在“騎士”的後下方。

當飛行了大約70分鍾距地麵約15千米的高度時,邁克·梅爾韋爾控製的“太空飛船一號”脫離“白色騎士”,點燃了飛船自身攜帶的火箭,以3500千米的時速直衝雲霄。

80秒鍾後,“太空飛船一號”升至距離地麵約50千米的高度,此時火箭的燃料已經用盡,飛船憑借慣性繼續向上攀升。當“太空飛船一號”憑借慣性繼續向上飛行了大約3分鍾後到達了此次太空之行的頂點。雷達跟蹤測算數據表明,“太空飛船一號”這次飛行達到的最高高度是62.21英裏(約100.095千米),成功突破了100千米大關。

當“太空飛船一號”重新進入大氣層時,尾梁將旋轉回原來位置,飛行員駕駛著沒有任何動力的太空船經過17分鍾的滑翔後,完好無損的“太空飛船一號”於當地時間上午8時15分在人們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平穩降落在起飛機場的跑道上。平安返回莫哈韋機場,整個測試活動成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