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先生笑道:“那大和尚可要好好謝謝中規,此茶生長在極苦寒之地,製作極其繁瑣,我向來沒有這樣好的耐心,因而向來都是辛苦中規一人,我和大和尚你都是坐享其成。哈哈,人生何處不從容啊!”
苦行僧知道樂先生這句‘人生何處不從容’從不離口,笑道:“如此貧僧真是要多謝中規先生製得好茶,哈哈!”
十年之前,樂中平與苦行僧八苦和尚初識,也是一樣的請他喝茶。哪知苦行僧端起茶杯飲了一口。樂中平就開口向他問道:“大和尚,你法號八苦,想必是出自你佛門四聖諦之苦諦。敢問大和尚,這茶味入口甚苦,但苦味散去卻有甘甜回味,請問大和尚,這茶到底是甘、是苦?”
這看似最平常不過的發問,卻讓當時的八苦和尚愣住了,一時竟然不知如何回答。
苦盡甘來,自然是飲茶的妙趣,也是飲茶時再熟悉不過的事情,但是樂先生問到底是茶中本來就有甘和苦兩種味道呢,還是因為苦味消退之後,因為味覺差異,人的嘴裏才有甘甜的感覺?
當然,樂先生之前還特意提及了八苦和尚的法號由來,這個問題就沒那麼簡單了。樂先生自然不是在問茶味如何,而是在暗喻另外一層設問。佛法雲,世間一切皆苦,樂先生以茶喻人,其實是問苦行僧,人生在世,到底是樂,是苦?
人生到底是快樂,還是痛苦?每個人自然因為各自的經曆不同,有著屬於自己的看法,但苦行僧修行的是四聖諦中的苦諦。苦諦的核心之說,就是了解道世間的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為了解脫這些苦難,因此有苦行法門,在佛門稱為頭陀行。
這種修行方法十分嚴格,有無數嚴格的戒律。例如要求人遠離一切安居和快樂;要求人隻能乞討、穿百衲衣;隻允許在樹下睡覺,且同一棵樹不允許超過三天等等,目的意在於磨練心誌,解除身累,讓人從物欲享樂中解脫出來,恢複身心之清淨。苦行僧所修的就是這樣的苦行。
所以如果按佛門的教化,也按當時苦行僧的修行來說,那他就應該回答,茶味是苦,以表示世間是苦。那所謂的回甘,不過是味覺差異下的幻覺罷了,意在人間的快樂皆是虛妄!
但苦行僧的苦行,最終追求的乃是為了解脫於苦,到達佛的涅槃境界。這就等於就是經曆一番茶的苦味之後,迎來自然的回甘。那這樣來說,茶味就應該是甘甜的,人生也應該是快樂的!也許很多人並沒有得到快樂,但也不會去否認自己更願意去追求快樂的人生,恰恰苦行僧的本身也是走在這條路上,可以說是以苦求樂。
這就是苦行僧為什麼愣住的原因。樂先生借著一杯茶,點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認為世間一切都是苦,那你去哪兒尋找快樂呢?如果你說世間是快樂的,那又何必去修所謂的苦行呢?
而這時候,樂先生講出的了一番道理。
世人喝茶,絕不會是單純的隻是為了那份苦味,如果是為了那份苦味所帶來的好處,那還不如去喝藥呢?茶味的奇妙之處,正是在於那份苦盡甘來的感受。
那份甘甜的回味,絕不是味覺的的差異,因為湯藥比茶更苦,但卻沒有回甘,這才是茶味獨到之處。
那麼茶到底是苦是甘呢,其實都是!如同人生一樣,並無所謂的苦樂,隻是經曆不同,帶來的感覺不同,而每個人所經曆的一切,都將帶來一種回味。
有的人怕那份苦味,所以去追求與那份苦味相反的甘甜,卻找錯了方向。有的人去為了避免痛苦,卻走上了苦的反麵,以為那就是快樂。這就比如世人認為辛苦的勞作是苦,安逸的享受是樂,但安逸久了卻又覺得安逸也是受苦。才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有目標想要去追尋,隻是厭倦了現狀罷了!
而人生的真味,就在仔細品味那一份苦,真正的麵對自己所經曆的一切,如飲茶時品味茶味的苦,隻有越能理解茶中的苦味的真趣,那甘甜的回味才能越加美妙,所謂茶苦而心不苦,一切都是心上的滋味,才能讓原本混沌的心從甘苦之中走向清明和澄澈!
所以人生並不存在苦或者甘,隻看心如何去感覺其中的滋味,而真正的純然隻是在那用來感受一切的心,恰恰因為經曆一切,而明悟一切!
樂先生這一番話,其實是在點化當時的八苦和尚,不要為了求苦而去苦行,那是緣木求魚,並非真正的修行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