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1 / 2)

玄澄不想放棄任何一個機會,他想從最簡單的入手,左右四肢不能動彈,玄澄便日夜口頌心經,雖然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幾個月下來卻也能夠做到心平氣和,身心平靜。

幾個月來,玄澄已經全然適應了這種清新淡雅,超塵脫俗的方外之人的生活,漸漸的也就放下了心中對前世的掛念,而那原本在玄澄眼中看來,枯燥乏味到極致的佛經典籍,仔細的念頌研究起來卻也是有不少的可取之處。

例如佛法當中玄澄最喜歡的便是那眾生平等,行善積德的思想理念,玄澄此時研究經文已經是逐漸的從恢複自己的傷,慢慢的過度到真心的去研究佛理,隻是日久天長,玄澄自己渾然不覺而已……

時至深冬臘月,大雪紛紛,吱嘎一聲,慧海端著火爐推門而入。伺候玄澄的和尚是從慧字輩的弟子所挑選出來的,而與玄澄所想的不同,非旦不是所有的人都不願意伺候自己這個廢人,相反的卻是所有的人都削尖腦袋拚了命的想要伺候自己……這倒也不是說玄澄自己有多麼的值錢,隻是慧字輩的和尚雜活甚多,最後隻落得這個伺候人的活兒最為清閑了,而且玄澄雖然是殘疾了,但是武功底子尚且還在,倘若能指點一兩招,也是受用無窮的。

慧海恭敬的跟玄澄道:“師伯,玄苦師叔說他一會要來。”玄澄點了點頭,也不多說……慧海也是退出房門。

玄澄繼續自顧自的念頌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一遍念完複又念道,觀自在菩薩....一句經文話音剛落,便聽的門外由遠及近的傳來下文,聲若洪鍾,氣勢洪亮的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聽便是,修為精湛,純陽內功深厚的高人到此了。

不提慧海剛才說了,就算是不說,玄澄如何不知道,是自己的玄苦師弟到來了......頃刻便見得玄苦推門而入,笑道:“師兄,近來可好呀?”

玄澄也是微微一笑道:“我好與不好,你這不是一看便知麼。”玄苦道:“要過看來,這幾個月玄澄師兄是好的厲害呀。”

二人四目相對,微微半刻,同時會心一笑,玄澄自嘲道:“幾個月來,勞煩諸位師弟多番來看望我這個廢人,玄澄心中實在是過意不去啊。”

玄苦連連擺手道:“師兄此言差矣,武功不過是濟世度人中一種自保降魔的手段罷了,說到底也是皮相之說,武功再高,不修道德,終究是沒人服氣的,前些年,你總是不肯聽我們諸位師弟的勸告,把身心都投入到了武學當中,當真淪入了旁門左道了....”

玄澄慚愧的點了點頭,玄苦接著又道:“不過,古語講得好,浪子回頭金不換,師兄這幾個月所做所為,我們都看在眼裏,佛祖有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師兄能夠醒悟卻也是我們少林之福,何來過意不去呢?就好像師兄剛才所念的經文一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玄澄聽至此句,眼睛猛地一亮,口中喃喃自語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口中不住的重複這一句話,複而微微搖頭,似乎是陷入了一陣深思當中,玄苦見到自己的一番話竟然讓玄澄師兄頓悟,卻也在心頭暗中讚歎一番玄澄天賦,資質的的確確的很不一般。

玄苦知道這樣的頓悟境界少有人能夠達到,萬一要是因為自己在這裏打攪了師兄,那則怎是不妙了,玄苦知趣的退後兩步,提氣輕身不敢弄出半點兒聲響,無聲無息的走出屋子,同時也去吩咐了慧海,別去打擾玄澄,這才放心遠去......話說玄澄把這心經日念夜念,直至今日聽了玄苦的一番話語,才是真正的明悟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此處作"功行"解;"深",則釋為有極深的修行功夫,已達到甚深境界。說到這種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淺而深地達到的;先是初發心,行觀照審察,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掃除妄念,專住佛境,眼隻見佛色;耳隻聞佛聲;身隻對佛境,這樣才能發見真心。但這也隻是淺近功夫,進一步則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後,又能在無意中作意念守持,不為外界所牽動。知道所謂心想,無非是妄想攀緣影子。無論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從其本性來說,它們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無,又非有非無。若能到此,可以說已經達到空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