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序(1 / 1)

20世紀對於中國社會的演進至關重要,20世紀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也舉足輕重。“5·4”、“1949”、“1976”、“1997”,這些數字已不簡單的是一個時間概念,它所包孕的曆史內涵,所負載的時代情緒,已深深地印於人們的心海,銘人史碑的記載。在這個社會曆史背景下發生發展的中國文學,也自然充滿了大悲大喜的歌哭和大開大闔的曲折。而作為社會生活和文學生活中的一員,文學研究工作者對這一切更有著身臨其境的體驗和百感交集的體味,在身經和心曆兩個方麵都與其研究對象——當代文學與當代社會密不可分。

20世紀的中國文壇,造就了自己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它在本世紀的最晚近的成果,可能就是造就了自己的“第五代”文化人。按照時下人們關於“代”別的看法,“第五代”約出生於50年代,成長於80年代,活躍於90年代。其在不同領域裏的代表人物,已作為中間力量挑起事業的大梁。這在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領域也不例外。

“第五代學人”,有承繼前幾代學人治學傳統的一麵,但更有結合新的文學現實在兼收並蓄中鑄造自己個性的一麵。概括起來看,這主要是,選取問題比較注意人們不易覺察的盲點或眾人紛說不一的難點;闡發問題常能有人所少思,人所未見;論文說理帶有注重學理的明顯特點。

當代文學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其標誌不僅是新一代學人的不斷湧現與崛起,還在於在研究方法及治學觀念上的進一步拓展與更新。文學研究較之以往,緊貼政治的視角在逐步淡化,一統不變的觀念也在更變,文學研究工作者都在隨著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的“涅槃”,不同程度地改變著自己。而這其中,由年輕的“第五代學人”身上表現出來的講究學術本位和學理個性的追求,則更為豁人耳目。彙集於“第五代學人叢書”第一批的8位作者和8種著作,可以說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從而充分顯示了!當代文學研究中“第五代學人”的已有風采和發展勢頭。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近年來吸納了不少文學研究新人,其中“第五代學人”已開始在當代文學研究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展示當代文學研究成果和加強當代文學研究事業,我們組編了這套以新選題、新思路、新見解為主的“第五代學人叢書”,望能藉以推進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新的趨向,壯大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新生力量,同時也為回眸世紀文學之路留下一代人憂深思遠的理論思考。

楊匡漢白燁

2002年4月6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