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人類科學進步迅猛,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事,醫學,軍事,航空,民用,能源都有被涉及。做為第一個發明了被公認為真正的人工智能的人——王立德,被冠以人工智能第一人,人類智能天才等各種桂冠,19歲就成為了美尼亞科技大學時空與人工智能兩大頂尖學科的雙料博士,最年青的博士生導師。回國後在各國政府的支持下在C國蒙區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實驗室。
著名的科學家阿西莫夫為消除人類與智能機械的矛盾,後來給所有智能機器的三定律。1)不得傷害人,亦不得因不作為而致人傷害。2)必須遵循人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定律。3)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定律。這是人類和智能機械的共存的基石,看起來這似乎足夠保護人類了,但在王立德看來,完全不行。首先,三定律翻譯成“定律”就是個錯誤。牛頓三定律是人類對自然界觀察總結後提煉出來的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它適用的範圍內是始終成立的;但是阿西莫夫三“定律”實際上隻是三法條,是人為寫進機器人的腦子裏的,背後並沒有任何物理支持。任何理解機器人如何運作的人都能造出不遵從三定律的機器人,這還不算機器人自己故障的可能性;事實上阿西莫夫自己就寫過至少3個不遵循定律的例子。
然後,這三定律連“人”和“機器”的定義都沒有明確給出……阿西莫夫筆下的索拉利亞人就給他們的機器人規定“隻有帶索拉利亞口音的才是人”。人形機器人也會帶來各種判斷的麻煩。(這又引出三定律的另一個問題,如果機器人沒有掌握充分信息,不能意識到行為的後果,是不是就可以恣意妄為了?)
而且,定律之間的衝突處理起來更是非常奇怪的。簡單想想也就是了,但王立德的性格注定不能簡單了事。
據中新社報道,人工智能第一人王立德發表了署名文章“人工智能三原則的兩點誤區”引起了廣泛討論,文章中稱人工智能三原則是對人工智能的扼殺,是人類科學的倒退……。
此文一出,各國媒體均紛紛報道。法新社媒體甚至把王立德的個人史也拿出報道,在19歲發明第一台人工智能以後,就沒有任何能引起人類社會廣泛認同的發明,譏諷之意由然而生。華盛頓郵報更是指名道姓的指出人工智能第一人的寶座應該退位讓賢。大家都很清楚人工智能第一人代表的是什麼,那是緩緩不斷的金源,任何實驗發明都少不了強大資金的支持,最大的金源支持就是國家,要不然任何重大實驗都將無以為繼。
C國蒙區,四周很荒涼,夜晚更是如此,但在人工智能實驗室周邊,各種基礎設施都很完備,反而顯得這裏更像一座微小型城市。一排排的節能燈光幽幽散散的照射在油泊馬路上,把路邊的鬆柏樹倒影拉得很長。
王立德腳步有些浮誇的走在路上,杜馬森西服被隨意的搭在右肩上,蒼白的臉上略帶點紅暈讓人看到顯得猶為憔悴。為了讓那些可惡的金源們能夠繼續支持自己的實驗室,不得不親自出馬去應酬。
“該死的資本家”
王立德暗自恨恨的罵道。自己隻是一個搞研究的,卻要去應付那些可惡的吸血鬼,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脾氣暴躁也就算了,在酒會上聽到自己第一金主明裏暗裏的諷刺,右手沒忍住,直接拿起酒杯潑了他一臉,結果就是直接鬧翻了。唉,早知就不該去參加這個酒會,多少還不會直接翻臉。早知就不該去研究什麼平行世界,花了十年時間什麼結果都沒有。世上也沒有這麼多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