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9日夜,日本海軍由7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的3個特混艦隊已悄悄地進入中國東海、南海和台灣東南的攻擊陣位,再過幾個小時,日本即將對中國大陸和台灣開戰。此時此刻,日本首相甲良石川正襟危坐在東京富士山下的首相地下秘密官邸,急切地期盼著未來24小時內日本海軍再現"偷襲珍珠港"式的"偉績"。征服大東亞、稱霸太平洋。雖然他將日本再次推向戰爭的前沿,可他並不感到有一絲的悲哀,反倒覺得有一種神聖感,馬上他就會和東條英機一樣成為大和民族的"英雄"。他那雙細小的手托著尖尖的下巴,支撐著一張瘦瘦的三角形的臉。他的思緒回到了過去,快速地回轉著過去7年裏發生的紛亂的事件。
世紀之交,日本經濟經曆了大約半個世紀的快速增長後,突然陷入困境,股市崩潰,大量企業倒閉,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加入失業者的大軍,失業中達到了創紀錄的18%。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日本與美國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貿易戰,美國築起了高高的貿易壁壘。以出口為導向的許多日本企業不得不為生存而苦苦掙紮。2003年,中東政局再度動蕩,引發嚴重危機,造成油價猛漲,使陷入困境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汽油供應大幅度減少,更多的企業倒閉。這對98%的石油依賴進口、其中60%需從海灣進口的日本來說,無疑是一記致命的重拳。對於長期生活在經濟繁榮、就業有保障、生活持續富裕環境中的日本年輕一代來說,嚴酷的現實引發了他們激烈的反應。此起彼伏的罷工和勞工動亂從東京、橫濱、大阪等工業中心向全國擴展。憤怒與激進取代理性與溫和,成為日本政治的基礎。
這一危機給了當時年輕的眾議院議員甲良石川一個極好的機會。甲良石川指責對日本眼紅的外國勢力想把日本人民推入萬丈深淵,他利用一切的機會猛烈抨擊此種所謂的"經濟犯罪"。他在國會激動地呼籲必須在太平洋建立新的秩序,他說"我們不能坐著幹等,讓我們的能源生命線被活活地掐斷。我們必須采取有力的行動。"依據他對曆史的分析,甲良石川相信日本的選擇非常簡單:他的國家可以仿效古代的威尼斯城邦,通過侵略和征服,維護其龐大的貿易帝國。在他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希望恢複昔日大日本帝國榮耀的追隨者。在這位年輕、激進、具有個人"魅力"的議員領袖眼裏,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任何溫和的機會。在日益壯大的反對派麵前,已在日本執政數十年的自民黨聯盟岌岌可危,最終於2003年10月下台。取而代之的是由甲良石川領導的民族主義者和軍團主義者聯盟。
甲良石川在首相任職典禮上,向全日本國民宣誓:“日本將自己滿足她一切的需求,我們不會再依賴所謂的盟國或國際組織來保衛我們的經濟利益。“日本經濟效中的弱點是資源匱乏。與美國的貿易戰以及中東危機的影響,顯示日本對自己經濟利益的控製力非常之弱。新任首相相信,日本可以通過最原始、最直接的途徑——武力征服,從鄰國攫取資源。南中國海和文萊、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則可提供大量的木材、橡膠和糧食。2004年1月,甲良石川政府秘密製訂和批準了侵略計劃,企圖快速建立一個"軍事帝國",以武力征服東亞各國,占領東南亞,填補美國早已從西太平洋地區撤軍後在該地區留下的權力真空,保障日本的經濟利益,最終實現日本軍國主義上個世紀未曾實現的"大東亞共榮圈"美夢。
為了使這一目標變為現實,甲良石川開始大規模擴軍備戰。軍費開支大大突破了過去占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額,巨額軍事訂單刺激了經濟,許多企業開始恢複工作,大量失業者走進軍工廠,社會逐步趨於穩定,全民為石川叫好,其景象就如同20世紀30年代末期希特勒上台後的德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就擁有一支規模不大、但卻裝備精良的高技術軍隊,軍費開支列世界第三位,能自行生產任何一種武器。如今,日本憑借過去幾十年積累的先進科技和工業實力,開始以異乎尋常的高速度建造大量高性能飛機、坦克、軍艦和導彈。在短短的2年多時間裏,日本建造了8艘大型航母、20艘"宙斯盾"導彈巡洋艦、400架隱形戰鬥機,並秘密部署了先進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武裝部隊擴充至100萬人,其中海軍30萬人、艦艇300艘、飛機1000架。新建的北海道級航空母艦排水量達7萬噸,采用核動力推進,載70架各型艦載機(包括50架多用途戰鬥/攻擊機、10架反潛機和10架預警電子戰機);富士山級導彈巡洋艦排水量1.6萬噸,比金剛級驅逐艦約大一倍,裝備日本自己研製的新式相控陣雷達、4座Mk41型61單元導彈垂直發射係統,載244枚各型導彈(160枚中遠程艦空導彈、40枚反潛導彈和44枚巡航導彈)、2門火炮和2架,反潛直升機。日本海軍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海軍的世界第二大海軍強國,其聯合艦隊實力甚至超過了美國太平洋艦隊,成了太平洋上的"大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