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說好難說的話(1 / 3)

——18歲後要懂點批評的技巧

切莫輕易指責別人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葛底斯堡戰役拉開帷幕,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大敗。林肯高興極了,他意識到隻要打敗李將軍的軍隊,戰爭很快就可以結束了。於是,他滿懷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給前線的米地將軍,要他立刻出擊。但是,米地違背林肯的命令,他用盡了各種借口,拒絕攻打李將軍。最後,李將軍和軍隊越過波多絡河,順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極端失望之餘,他坐下來給米地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他內心的極端不滿。林肯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

“親愛的將軍,我不相信你對李將軍逃走一事會深感不幸。他就在我們伸手可及之處,而且,隻要他被俘虜,加上我們最近獲得的勝利,戰爭即可結束。現在,戰爭勢必延續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抓住李將軍,如今他逃到波多絡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證成功呢?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並不期盼你現在會做得更好。良機一去不複返,我實在深感遺憾。”

信寫完了,但林肯沒有急於寄出去,他望著窗外,心裏思緒萬千,“慢著,也許我不該這麼性急。坐在安靜的白宮裏發號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葛底斯堡,像米地一樣每天看見許多人流血,聽到許多傷兵哀嚎,也許就不會急著要攻打敵人了,如果我的個性像米地一樣畏縮,大概也會做同樣的決定吧!無論如何,現在木已成舟,把這封信寄出,除了讓我一時覺得痛快以外,沒有別的用處。米地會為自己辯解,會反過來攻擊我,這隻會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損及他的前途,或逼他離開軍隊而已。”

於是,林肯把信擱到一邊,慘痛的經驗告訴他: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等於零。相反,努力去理解對方的用意,結局會好一些。

記住,別人也許全錯了,但他本人並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不要去責備他,那樣做太愚蠢了。應該試著去了解別人,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人。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個隱藏著的原因,那你就擁有了解釋他行為或者個性的鑰匙。試試看,真誠地使自己置身於別人的處境裏。如果你總能對自己說:“我要是處在他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感覺?會有什麼反應?”那你就能節約不少時間,免去許多苦惱。因為“若對原因感興趣,我們就不大會討厭結果”。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一個“蘇東坡錯改王安石菊花詩”的故事。

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王安石,未遇王安石,卻見其書桌硯台底下壓著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罷心想:“隻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群芳盡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麼花瓣飄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啊!”於是,他一思忖揮筆續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便拂袖而去。時隔不久,蘇東坡與好友陳季常一日到後花園賞菊飲酒。這天正是刮了幾天大風之後,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隻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蘇東坡一時瞠目結舌,感慨萬分。他對友人說,這事給他的教訓太深了,今後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後來,他主動向王安石“負荊請罪”,承認錯誤。由於他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王安石也對他消除了隔閡。

蘇東坡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結果造成了錯誤,這是可以引以為鑒的。

講說話的方式並不是提倡大家一團和氣,不能開展任何形式的批評,而是講不能不注意方法方式,隨心所欲地指責人。當我們自己有了錯誤時,一般來說我們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別人以溫和的方法來處理,采取適當的方式向我們指出,我們亦會對他們認錯,甚至覺得爽直坦白是光榮的;但別人若硬將不能吃的食物往我們口中塞,隨意地對我們過分地指責,我們也是絕不會接納的。我們自己是這樣,難道人家就不如此?

糾正他人錯誤的方法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且人們犯了錯誤都很難及時醒悟,甚至不願承認。這樣,就有必要有人對他人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而糾正他人的錯誤又是一件得罪人的事。

小黃剛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晚上加完班,老板提出,為了犒勞大家,請大家去唱卡拉OK,小黃和部門同事興高采烈地接受了邀請。進了包房,小黃很自然地在離自己最近的一個沙發坐下。老板進來後,發現沙發已經被坐滿了,就順勢坐在小黃身邊的一個椅子上。

過了半個小時,老板離開了。小黃萬萬沒想到,老板一走,其樂融融的氣氛大變,室溫仿佛驟然下降了十幾度。一個男同事語氣激動地指責小黃:“你這人怎麼這麼沒眼色?老板坐在你旁邊,都不知道讓個座?真是太不懂事了!”

長到23歲,小黃從沒被人這麼大聲訓斥過,尤其是還當著全體同事及KTV服務生的麵。她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委屈的眼淚也忍不住在眼眶裏打轉轉,心中不禁無限懊惱:“啊,自己怎麼就缺根筋呢?老板以後會怎麼看自己?”

這位男同事的初衷可能是想教小黃在職場上如何做人,但說話方式不太恰當,不僅讓小黃尷尬,也破壞了當時的氣氛。其實,如果早先他主動給老板讓座,別人看在眼裏,自然能心領神會,效果不是更好?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始終很樂意傾聽他人的批評,接受他人的批評的。有的人做錯了事,不但不會坦然地承認,反而還會找出種種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從人的心理來看,即使是極小的疏忽或錯誤,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在一經指正之後就坦率地、不作解釋地承認。但是,現實生活中,無論父子、兄弟、上下級、同事,還是知己、朋友,絕對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那麼,在糾正他人的錯誤時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易於為對方所接受的說話方式呢?以下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對人要具有極大的同情心,這樣我們就不僅不會對人吹毛求疵,反而會對其產生錯誤的原因加以諒解。而且,我們要時刻想著自己與對方是站在一邊的,而不是和他敵對的。

第二,說話要溫和委婉,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如果你說的話令人無法忍受,那麼即使對方嘴上承認,心裏也是不會服氣的。

第三,糾正他人錯誤的言語越少越好,最好能一兩句就使對方明白,然後轉至其他話題,不可囉唆不絕,使對方陷於窘境,甚至產生反感。

第四,別人做錯了事情,我們對其不妥之處固然須加以指出,但對其可取之處更須加以極大的讚揚。這能使對方保持心理平衡,心悅誠服。

第五,改變他人的意見時,最好能設法將自己的意見不知不覺地移植給他,使他覺得是他自己改正了,而不是由於受了我們的批評。

第六,對於別人出現的不可挽回的過失,我們應該站在朋友的立場上,給予懇切正確的指正,使他知過而改,而不能對之施以嚴厲的責問。

第七,糾正別人過錯時,切忌采用命令的口吻,最好采用請教式的語氣。

第八,旁敲側擊,隱晦地指出別人的錯誤,以保留對方的自尊心,使他自覺地改正過失。

當然,糾正錯誤的方法還有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都不外乎是講究策略,隻要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就能成功。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秦漢之際,劉邦率兵攻破函穀關,進入鹹陽,滅了秦朝。他進入秦朝皇宮,見宮室富麗堂皇,美女珍寶不計其數,於是流連忘返,想留在宮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樂。

將軍樊噲見此情景便氣衝衝地責問:“沛公,你是想得天下,還是想當富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趕快回灞上,千萬別留在宮中。”劉邦聽了,大為反感,不予理睬。

不一會兒,張良勸劉邦說:“隻因秦王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今天的勝利,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理應以儉樸為本,現在剛進鹹陽,若又像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於重蹈覆轍?況且,‘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希望您能聽從樊噲的勸說。”他們終於說服劉邦還軍灞上,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張良與樊噲同為批評劉邦,但張良成功了,樊噲失敗了,原因在於張良恰到好處地抓住了劉邦的心理,強調劉邦所關心的成敗問題,再加上語氣委婉動聽,雖是批評意見,劉邦聽起來順耳,因此就欣然接受。樊噲就比較魯莽,反語暗含譏諷,令劉邦心生反感,因而對他的話置之不理。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為什麼良藥就一定是苦的,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呢?現代醫學十分發達,許多良藥如蜜糖、如水果,早已不苦口。語言科學發展至今,批評的忠言也可做到“順耳”,人人愛聽。

批評的五個前提

1.注意場合

批評時應考慮時間、場合和機會。假設一位管理者帶著部下到顧客那裏去訪問,當管理者發現部下在言談舉止上存在問題時,就不能當著顧客的麵提出批評。這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用高明的談話技巧,把部下的缺點掩飾過去。當沒有旁人的時候,在車上或回程的路上對部下提出批評,是絕妙的時機。

2.對事不對人

有人批評人時總是說:“從你做的這件事就能看出你這個人怎樣。”這是批評之大忌。批評時,隻能針對事情,而不能針對個人的人格、品性,拿事來說人。

比如可以這樣說:“小薑,根據往常的經驗我知道,你不至於犯這種錯誤,是否有什麼原因使你這次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這種氣氛有助於使對方認識到你不是在攻擊他的人品,不是批評他這個人,而是批評他的某項工作或某件事情。你把批評指向他具體的工作,就無損於他的整個自我形象。這種批評建立在友好的氣氛中,使對方感到無拘無束,欣然接受。用這種方法,在指出他人錯誤的同時實際上誇獎了他,使他得以重新樹立自我形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