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貿易——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貿易不是單行道,中國若向美國出口50億美元的衣服,就必須從美國進口50億美元的飛機、汽車或別的,否則,兩國間的貿易就是不公平的。這種自以為是的腔調忽略了一個簡單事實:絕大多數的國際貿易並不僅僅局限在兩個國家之間,而往往要將許多國家都牽涉進來——這種貿易不是雙邊貿易,而是多邊貿易。一個簡化的例子是,日本要從阿拉伯國家進口石油卻把汽車賣到美國去,而美國要向阿拉伯國家出口它們所需要的糧食。這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同另一個國家的貿易是平衡的,但是很顯然,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受到損失。所以,在這種多邊貿易中,我們隻要注意進口與出口的總體平衡就可以了。
絕對優勢——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某種商品的成本低於另一個國家,那麼,它在生產這種商品上就具有絕對優勢。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絕對優勢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具有某種絕對優勢的國家輸出該種商品,而處於劣勢的國家則輸入該種商品,這對雙方都有利,所以國際貿易才會存在。在他們眼裏,處於劣勢的國家向處於優勢的國家輸出產品是不可想象的。
比較優勢——如果一個國家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均高於另一個國家,那麼它是否還能通過向後者出售商品來獲益?經濟學家說,能。假設A國1單位勞動可以生產1單位布料或1單位小麥,而B國1單位勞動可以生產4單位布料或2單位小麥,那麼顯然B國的生產具有絕對優勢。但是,A國用勞動生產1單位小麥並出口到B國,可以換回2單位布料,這比它用1單位勞動生產布料劃算。而B國用1單位勞動生產4單位布料並出口到A國,就可以換回4單位小麥,這比它用1單位勞動生產2單位小麥劃算。兩國分別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相互貿易。這種貿易是建立在每個國家各自都有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生產的基礎上,或者被稱為是源於比較優勢。
中國價格——美國《商業周刊》在2004年12月報道說,“中國價格”是美國企業最害怕的字眼。“要麼削價30%,要麼丟掉生意”,這就是“中國價格”。相對於另一個熱門詞“中國製造”,“中國價格”一詞在經濟學意義上更綜合、更準確地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背後各要素間的互相作用的內涵以及對於全世界的影響。“中國價格”是中國經濟研究的一大熱門,也是國際間政治和經濟方麵的熱門話題。有一些人喜歡從負麵看待“中國價格”,這兩年出了不少針對中國商人的燒鞋子、砸鋪子的事情。
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經濟學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所謂自由貿易是指沒有國家幹預的國與國之間自由進行貿易的政策。而保護主義正相反,它是指在國際貿易中由國家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幹預的政策。自由貿易對交易雙方都有利,對此經濟學家並沒有什麼爭論或異議,那麼,為什麼還有人提倡保護?因為在某些條件下,保護可以使本國在國際貿易中形成某些壟斷權力,從而可以以犧牲外國利益為代價進一步提高本國利益。不過,保護的好處並不確定。保護可能引來貿易夥伴更大程度的保護,其結果究竟是福是禍實未可知。
關稅——一般是指對進口商品入關時所課征的稅。由於關稅是由外國人來支付,所以,人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關稅是多多益善。他們忘了,征收關稅是對自由貿易的幹涉,這毫無疑問使人們能享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減少了。
貿易補貼——國家對進出口貿易給予的津貼就是貿易補貼。補貼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直接貿易補貼簡單來說就是負稅,其後果與稅收正相反。間接補貼則一般采取放寬信貸、廉價使用能源或免費使用基礎設施等方式。補貼量可以與貿易量保持某一固定比例關係,稱為從量補貼;也可以與貿易值保持某一固定比例關係,稱為從價補貼。
商品傾銷——是指一國在國際市場中以低於它在本國市場中的要價來大量地推銷商品。經濟學家們通常認為,一國對外實行商品傾銷,必須具備如下兩個條件:首先需要建立起獨立自主的關稅製度,否則該國無法利用關稅製度來限製傾銷商品向國內市場的回流,以低價傾銷來占領海外市場的目的就無法達到;其次要擁有國內市場中較大的壟斷力量,不然,國內價格就會因激烈的競爭而被壓低,使其對外傾銷的實力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