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公孫瓚之敗(1 / 1)

熊遜在平定關中之後,兵甲充足,稍作休整之後,就發動了對袞州的攻勢。而曹操雖然也是平定了袞州,但是戰爭損耗很大,現在還比較虛弱,東拉西扯也就三萬人,如何能對付得了熊遜的大軍。曹操立即派人向袁紹求援,袁紹得知熊遜來攻打曹操,也是毫不含糊,起兵十萬,趕赴袞州支援曹操。

熊遜正在圍攻中牟縣,得知袁紹派兵前來支援,於是撤了包圍,退後三十裏安營紮寨,雙方就在中牟縣一帶對峙起來。袁紹和曹操的部隊中騎兵較少,在野外與熊遜軍作戰,吃了虧之後,就縮在城內防禦。於是,戰事進入了僵持階段。

這個時候,幽州從事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人想為劉虞報仇,於是率幽州兵馬反抗自立為幽州牧的公孫瓚。燕國大族閻柔素有恩義,和公孫瓚也是有點過節,於是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聯合攻打公孫瓚。

閻家在北方頗有聲望,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同討伐公孫瓚,沒多久就聚集了漢兵、胡兵數萬人。公孫瓚任命的漁陽太守——鄒丹,聽聞叛亂的消息,立即率兵前去攻打。兩軍大戰於潞河之北,鄒丹所率兩萬人馬全軍覆沒,連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本以為會被扼殺在搖籃裏的叛亂,因為這次大勝,更加聲勢浩大,反對公孫瓚的聲音在幽州各地越來越響。

烏桓峭王曾被公孫瓚欺壓,結下仇怨,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前來助戰。劉虞之子劉和也是起兵數萬,討伐公孫瓚。雖然這時候,袁紹本人正在袞州和曹操一起對抗熊遜,但是他如來如何也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派大將麴義率兵五萬,前去攻打公孫瓚。

各方會師之後,兵力達到了十多萬,聲勢浩大。因為聯軍打著為劉虞報仇的旗號,使得公孫瓚失去了很多地方援助。公孫瓚雖然已經調動了所有人馬,卻還是隻有六萬多人,等了很多天雙方大戰於鮑丘一帶。

由於公孫瓚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在界橋一戰中死傷殆盡,雖然損失不大,但是這次精銳部隊一直是公孫瓚勇猛的象征。

公孫瓚的腦海中,好用的就一點不憐惜的用,成就了名聲的同時,忠誠的勇士也在漸漸死去,這也讓大夥都看清楚了公孫瓚的為人,一心一意為公孫瓚賣命,隻有送死的份。

今非昔比的公孫瓚軍,很快就在敵軍猛攻下出現了敗退的跡象。公孫瓚見狀,立即組織新成立的精銳騎兵隊,衝入敵人的軍陣中。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邊衝邊潰逃。本來是打算用這次騎兵隊穩住陣腳,卻起了反作用。

公孫瓚怒不可遏,單騎衝向敵陣,本以為左右會阻攔,卻發現自己已經衝出本陣,頓時後悔莫及。公孫瓚提心吊膽的衝峰了一陣之後,胳膊中了一箭,扔了兵器,掉頭就跑。

聯軍追殺公孫瓚百餘裏,斬首萬餘人,繳獲不計其數。

公孫瓚大敗之後,代郡被聯軍圍困。太守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的心情還沒從大敗中調整過來,大怒道:“求什麼援,不知道死戰嗎!”信使不敢回去告訴這個沒有援軍的消息,想想到了代郡也是遲早被破城,深思熟慮之後飄人了。

隨著代郡被聯軍攻陷,公孫瓚拒不救援的消息在遼西傳開了。廣陽、上穀、右北平各城紛紛叛亂,殺了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聲勢更為浩大。公孫瓚屢戰屢敗,隻得逃回易京堅守。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輜重。

經此大敗之後,公孫瓚再也沒有實力與河北各大勢力抗衡,臨易河挖了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

公孫瓚在土丘上築了一個鐵城,十分堅固。公孫瓚此後就住在鐵城中,由於擔心城內有人謀害自己,於是斥去護衛,凡是七歲以上的男人都不得進入,隻與妻妾住在裏麵,還囤積糧穀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此後,公孫瓚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