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交友其實是門技術活(5)(1 / 3)

由於我國長期受封建社會的影響,自然經濟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相應地產生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性心理。新中國成立以後,那種“幾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價值觀念,仍然在不少人頭腦中發揮作用,導致了人們熱衷於一家一戶式的與外界隔絕的人際活動方式。這是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要克服封閉心理,發展融洽的鄰裏關係,首先要提高交往的主動性。人際交往是互動的,隻有在互動中人們才能彼此加深了解,深化感情。然而在交往的開始階段,總要有一方更主動一些。對一些不熟悉的鄰居,不妨主動叫出他們的名字,主動說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找出雙方的興奮點和共同點。這就為進一步交往打下了基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有一種“彼此相倚”現象。在陌生人之間,開始如果沒有人打破沉默的話,往往大家都默不作聲;如果有人談笑風生起來,其他人也會很快響應。就是說,大家都相互示範。鄰裏間的交往也是如此。如果誰也不去主動交往,可能彼此間就一直“不相往來”下去;如果有一個主動些,大家彼此就會親熱起來。主動交往不僅是鄰裏交往的開端,也是鄰裏友好交往的基礎。

2.“不幹涉內政”

人們常用“親如一家”形容鄰裏關係之好。鄰裏之間有時因興趣相投,談話投機或相處時間較長,經常互相幫助,形成了比較親密的關係。這種鄰裏友誼給雙方都帶來了許多方便和愉快。但這種友誼再深也隻是鄰裏之間的友誼,而不能忘了“不幹涉內政”這條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界限。“不幹涉內政”是鄰裏交往的界限。生活在社會上的人,既有共同的社會屬性,又有其獨立的人格品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動範圍,不同的人其活動圈永遠不會完全重合。個人身上的事,隻要不危害社會,不危害他人就沒有究底的必要。諸如生理缺陷、私生活、家庭狀態和宗教信仰等,那是個人的人身權利,鄰裏間關係再好也不能妄加評論,更不能以個人感情代替他人的意誌,否則就會出現好心無好報的現象。在經濟上應當清清楚楚,如果借錢善忘,時間長了也會引起人家的反感。鄰居夫妻吵架,無論哪方有理無理,做鄰居的也隻需勸說,講些道理,切不可站在一方立場上幫著另一方吵。為什麼有些關係密切的鄰裏,忽然關係惡化了,甚至反目成仇,原因就在於超越了鄰裏交往的界限。

3.嚴於律己,禮讓在先

嚴於律己就是在交往過程中,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不為自己的快樂和方便而去影響別人。如公用的廚房、走廊、庭院不多占用和堆放雜物;午休與晚上休息時間音響盡量小些,不大聲喧嘩等。嚴格要求自己是一種文明的、有修養的交往方式,也是人際交往中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

常言道:“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指的就是高尚的道德修養在人際交往中的感染作用。明朝時,山東一姓董的人在京城做官,家裏給他捎來信,說家中因蓋房砌牆和鄰裏發生爭執,要他出麵幹預。此人見信後便題詩一首給家人:“千裏捎書隻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牆又何妨?”其家人接信後受到啟發,砌牆時主動讓出一些地方。其鄰裏也從中受到教育,也主動讓出一些地方。結果兩家牆砌好後,中間形成了一條八尺寬的過道。這過道被後人稱為“仁義胡同”。這告訴人們鄰裏間如果能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克製利己欲望,彼此禮讓,不怕吃虧,就會減少或避免矛盾的產生。

4.熱情幫助,相互理解

鄰裏之間要主動、熱情,相互幫助,不能關起門來對鄰裏的事不聞不問。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鄰裏的老人、行動不便的病人以及其他有生活困難的人,要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使他們感到鄰裏關係的溫暖,增強生活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