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卡的行為環境認為心理學的對象除行為外,還有所謂的心理物理場,含有自我和環境的兩極性,而這兩極的每一部分都各有它自己的結構。他又把環境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地理環境就是現實的環境,行為環境是臆想中的環境。他認為行為產生於行為環境,受行為環境的影響。
苛勒的直接經驗,以“經驗”為意識的同義詞。苛勒將心理學和物理學相比較,認為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現象,心理學家研究心理現象,都離不開直接經驗。研究行為要將客觀經驗和主觀經驗互相印證。
代表著作
魏特曼:《似動的實驗研究》《創造性思維》。
考夫卡在:《心智的發展》《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苛勒:《格式塔心理學》《心理學中的動力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產生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西方頗有影響的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奧地利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
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及他的學生榮格、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蘭茵等。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潮和學術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僅把心理學研究範圍擴展到無意識領域,而且改變了傳統心理學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基本理解。他認為無意識不僅是一個心理過程,而且是一個具有自己的願望衝動、表現方式、運作機製的精神領域,它像一雙看不見的手操縱和支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任何意識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無意識的纏繞。
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他認為性本能是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躍因素,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源於性衝動。
榮格提出意識、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原型等精神係統的結果概念;主張在治療中采取宣泄、分析、教育、個體化治療階段和廣泛的創造性技術;他的貢獻還有對心理類型學的發展工作。
而阿德勒發展的個體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基本假設,因為他更多的理論是一種社會性的理論,他假設了優越情結、自卑情結、家庭次序等關係,並在社會心理學的意義上采取更接近教育的方式治療。這使他和精神分析之間具有更大的區別。後期的精神分析學派最大的發展源於兩位傑出的女性分析家,那就是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蘭茵。
安娜·弗洛伊德和艾立克森發展出了精神分析自我學派,其中最經典的觀點是艾立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階段性理論。
而遠在英國的分析家克蘭茵則創造性地建立了客體關係心理學理論,客體關係心理學理論是當今精神分析學派中最強盛的理論之一。
1970年以後,曾任美國精神分析學會主席的科胡特在客體關係理論和對於自戀性人格障礙治療的基礎上,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派。這一學派從人格的自戀問題著手來治療來訪者的問題,其中最有特點的是對於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治療。
代表著作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早期著作有《夢的解析》《性欲理論三講》、《精神分析引論》;晚期主要著作有《群眾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文明及其不滿》《圖騰和禁忌》《摩西和一神教》。
榮格:《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征》《尋求靈魂的現代人》《集體無意識的原型》。
阿德勒:《神經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自卑與超越》。
日內瓦學派
20世紀20年代之際在瑞士形成,為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傑所創立,所以又稱皮亞傑心理學派,主要活動於20世紀60~7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亞傑和同事英海爾德、辛克萊、倫堡希、荷明斯卡等。
日內瓦學派的心理研究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從對兒童心理的發生、發展的研究,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結構和它的心理起源。皮亞傑認為,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而適應依賴於有機體的同化和順應兩種機能的協調,從而使有機體與環境取得平衡。兒童心理發展經曆了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他以兒童心智發展為基礎,進而研究人類認識的發生和變化。
日內瓦學派認為,心理學研究不僅不能離開生物學而且不能離開邏輯學,皮亞傑用符號邏輯研究兒童智力的發展,在其認知心理學中引入了數理邏輯的概念,並把源於布爾代數的符號邏輯作為一種工具。主要有下列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