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腦袋決定口袋,觀念決定貧富——18歲後要懂點財富心理學(2)(1 / 3)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從前,有個人要出門遠行,臨行前把三個仆人叫來,分別給了他們五千兩、兩千兩、一千兩銀子。第一個仆人把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兩銀子;第二個仆人,也照樣賺了兩千兩。第三個仆人,找了個安全的地方,把主人的銀子埋到土地裏。

等主人遠行回來,幾個仆人分別前來報告。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千兩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兩。”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第二個仆人也來說:“主人,你交給我兩千兩銀子,請看,我又賺了兩千兩。”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

第三個仆人也來說:“主人,我知道你是嚴厲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兩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裏。”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於是主人奪過他的銀兩,給了那個有一萬兩銀子的仆人。”

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將馬太效應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通俗點說,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特別是在經濟領域中,馬太效應普遍存在。例如,在某個領域內,若一家公司樹立品牌的知名度愈高甚至取得壟斷地位,那它能獲得的市場份額與利潤也就愈高;反之,那些沒有率先樹立起知名度的小企業,就不得不在市場的夾縫中求生存,得到市場認可的難度也就更大。

當我們注意財富分配現象的時候,這一現象不難理解:因為富人能夠投資於創建財富的新來源,因此,富人越富,他就賺得越多。這一過程將不停重複,富人將變得越來越富,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這一過程。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於一個開創事業的人來說,要使自己不被“馬太效應”所拋棄,積累必要的資本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有個故事:

一個窮人,生活非常艱難。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改變一下窮苦的現狀。於是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脫掉“貧窮”這頂帽子了。

窮人很感激富人,於是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就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所以還得去買草料,這樣的話日子比過去還難。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就這樣辦了,隻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換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隻剩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送種子來,竟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裏依然一貧如洗。

富人轉身走了。窮人仍然一直窮著。

故事中的窮人隻看到眼前的困難,而看不到長遠的財富,花明天的錢來過今天的日子,所以永遠也無法擺脫窮苦的命運。一個投資專家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再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因為這是你積累財富的基礎。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這是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