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場究竟是什麼
我們在評論某一個人的時候,說他的氣場如何如何。那麼經常被掛在嘴邊的氣場到底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對氣場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
我們都學過物理,物理學上記錄了磁鐵有南北兩極,南北兩極存在磁場。而地球就有南北兩極,猶如兩個大大的磁鐵。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其實也是有磁場的。一個人身上散發的“磁場”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氣場。
氣場,似乎是人們熟知而又不易捉摸的概念,大有“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意味。個人的氣場就是指一個人的性格、言行舉止而形成的個人魅力,帶有很強的個性化因素。而人們往往隻會注意到氣場強大的人。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多人一出場就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有的人,則存在感很低,實際上這都是由於每個人的氣場決定的。
一個擁有強大氣場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引人注目。因為氣場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力量,它吸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氣場,屬於一種內在的氣質,是以一個人的文化、知識、思想修養、道德品質為基礎的,通過對待生活的態度、情感、行為等直觀地表現出來。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氣場呢?恐怕誰也不能用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活潑可愛是一種氣場,端莊典雅也是一種氣場,摩登時尚其實也算是一種氣場。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那種自然平和的氣場,讓人覺得舒服,安詳,愉悅,但無論哪種氣場勢必通過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和外在表現流露出來。所以說,要想成功地突出自己的氣場,首先就要明確自己的自身特點,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來塑造外在形象。
簡單說,我認為一個人的氣場是指一個人內在涵養或修養的外在體現。氣場是內在的不自覺的外露,而不僅是表麵功夫。很多人為了能讓自己成為焦點,或者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用華麗的服飾包裝自己。但是,效果並不好,反而給人膚淺的感覺。是什麼原因呢,很簡單,沒有氣場。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氣場,做到氣場出眾,除了穿著得體,說話有分寸之外,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品德修養,不斷提升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強大氣場的人,的確能吸引大家的目光,讓眾人追隨。比如外貌秀麗,舉止端莊,性格溫柔給人以恬靜的靜態氣場;身材魁梧、行動矯健,性格豪爽的人,給人以粗獷的動態氣場;外貌英俊,舉止文雅,性格沉穩的人,給人以優雅的氣場。
記得曾經在報紙上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陳阿土是台灣的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為了增長見識,他報名參加了一個國際旅行團,從沒有出過國門的阿土既膽怯又好奇。
導遊為大家安排了不錯的飯店,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房間,飯店的服務也不錯,免費供應早餐,並且會專人送上門。
早晨,服務生來敲門送早餐時大聲說道:“Good morning sir!”
陳阿土愣住了。他不懂英語,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是,他不想讓人家覺得自己不懂。於是他想,在自己的家鄉,一般陌生的人見麵都會問:“您貴姓?”也許這個也是問自己叫什麼的意思吧。
於是陳阿土大聲叫道:“我叫陳阿土!”
如是這般,連著三天,都是那個服務生來敲門,每天都大聲說:“Good morning sir! ”而陳阿土也大聲回道:“我叫陳阿土!”
但他覺得很奇怪,這個服務生天天問自己叫什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啊?終於他忍不住去問導遊,“Good morning sir!是什麼意思,導遊告訴了他,是早上好的意思。還告訴他,如果有人這麼向他問候,那他也應該回應一句:早上好。
陳阿土這才知道自己鬧了笑話,於是他回到房間反複練習“Good morning sir!這個詞,以便能體麵地應對服務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務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叫道:“Good morning sir!”
與此同時,服務生回答的是:“我是陳阿土!”
我相信大家都覺得有點好笑。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呢?很簡單,在雙方對彼此都不熟悉的情況下,誰更能征服對方呢?我們說是氣場強的那個人。因為阿土一直氣場很足地喊,我是陳阿土,所以,服務生被他的氣場征服了,認為應該說“我是陳阿土”,所以,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有一句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在社會上,人際交往中,工作生活中,我們可以說,氣場強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一個人的氣場同時也是個性的外在表現。每個人的氣場就是這個人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誌、情感、態度等方麵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於外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場,而這種氣場也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成為一種個性化的存在,個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說到這,我想很多人應該能夠明白什麼是氣場了。氣場是一個人內在的東西,由內及外,從自身所特有的屬性而散發出來的形成的氛圍。
盡管如此,氣場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現實生活非常複雜,隨著社會現實和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的變化,年齡的增長,主觀的努力等,氣場也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改變。
我相信很多人聽過下麵這個典故,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一員勇將,可惜的是,他沒有讀過幾天書,為人比較粗魯。孫權便勸說他去多讀一點書。呂蒙推托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允許再讀書了。”孫權說:“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隻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曆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呂蒙覺得孫權說得有道理,於是開始認真看書,到後來,基本上可以說是博覽群書。魯肅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住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不知道呂蒙已經是個學富五車的人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的談吐讓魯肅大吃一驚。酒宴過後,魯肅感歎道:“我一向認為老弟隻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但更刮目相看。”
昔日的阿蒙都可以讓人刮目相看,所以,氣場弱的朋友們,不要氣餒,從現在開始,努力地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的修養。總有一天,你也可以讓人刮目相看。
氣場形成的內因和外因
一個人的氣場是內在修養加外在的行為,諸如談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等的總和。優雅大方、自然的氣場會給人一種舒適、親切、隨和的感覺。
在氣場的構成因素中,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後天形成的。就像《三字經》裏說那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我們每個人的氣場,都有先天的一些因素在裏麵。這些先天因素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它包括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以及神經係統和腦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來自於遺傳。它是氣場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氣場的另一半,是在後天培養的,食物、環境、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經曆、年齡、職業等,都可以影響人的氣場。就好像我們平日裏看到一個人,就大概能知道他是做什麼行業的。因為每個行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氣場。比如明星,他的氣場是外向型的,他會用他的氣場去獲得你的好感。比如作家,你會無形中感覺,他周圍的空氣裏飄散著一絲墨香。而藝術家,氣場中更多了一些藝術氣息。看過武俠小說的人,一定對這樣的場景不陌生,一個殺手進來,周圍的人會感覺到有殺氣。
在氣場形成的過程中,環境和教育是氣場形成與發展的外部條件,因為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的氣場,除必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去之外,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心理特征,即理想、興趣及勤奮和不怕困難的意誌力。
一個人的氣場是可以培養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快獲得一個強大的氣場。培養強氣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你自身的努力!
氣場不是學來的,而是培養出來。比如古代,很多大家閨秀,要求言談舉止都得符合標準。而這個標準,其實就是你表現出來的氣場。今天我們不會要求女子遵守那麼多的規矩,但是,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培養一下自己的氣質,增強自己的氣場,因為在現代社會,氣場是你在交往中最重要的名片。隻要你是真心想要提高自己的氣場,就得多看書、多思考。氣場不是一兩個月可以改變的,這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氣場是內在散發出來的一種魅力,化妝雖能改變容貌,但氣場這東西就是要靠內在修養,不是靠裝飾獲得的。除了注重外表的華麗外,還要更多地注重內涵。
在社交圈中,你是大家眼中的一個亮點嗎?你想在人群中吸引別人的眼球嗎?當然不是靠暴露、誇張的打扮來實現。氣場是一種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讓別人會覺得你與眾不同,這種不同不是刻意做出來的,是一種自然美的流露,連上帝都會對你說,你很漂亮。能提升氣場的東西很多,我相信你能從下麵的例子中找到答案。
大家都知道,魚依靠鰾才能在大海中自由沉浮。同樣是水中生物,鯊魚就沒有鰾,為了能夠沉浮,它就隻能依靠肌肉的運動。由於重心的作用,隻要它停止遊弋,身子就會迅速下沉,所以鯊魚要上浮時隻能依靠肌肉的運動而不停息地遊弋。長此以往,它們身體的肌肉越來越強壯,體格也越來越大,終成“海洋霸王”。反之鯊魚一旦停止遊動就會因缺氧而導致死亡。
我們說是環境改變了它,外因促成它形成了“海洋霸王”的氣場。
一個人氣場的形成,離不開兩個環境,一個是自然環境,一個是社會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社會環境起著更為主導的作用。環境影響人,主要是通過社會環境實現的。社會環境包括社會文明的整體水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的政治經濟製度和道德水準,其中最主要的是社會發展的程度和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
許多學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氣場同堅強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聯係在一起。沒有理想和信念,發展能力就缺乏強大的動力;興趣和愛好是促使人們去探索實踐,進而發展各種能力的重要條件。因此,一個人氣場的形成,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氣場是決定人生成敗的基石
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能夠取得成功,但事實上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成功者。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超越常人的才華,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具備成為成功者的氣場。氣場有助於人們克服困難,即使受到挫折與坎坷,依然能夠保持樂觀的情緒,保持旺盛的鬥誌,成功人士與常人之間最大區別就在於氣場的差異。
氣場是圍繞人體的巨大磁場,他吸收了你成長中所有的得與失,包括你的性格、學識、教養、專業、品位,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等,當然,還有你的外貌。這些經過各種方式的變化組合,形成一種獨特的能量。這種能量以各種形態附著於我們,形成了你獨特的存在形式。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每個人至少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內心真實的自己,另一個是我們展示給大家看的自己。氣場,是二者的結合體。氣場,看不見摸不著,但每個人都有氣場。氣場是裝不出來的,氣場是一種感覺,尤其大牌明星等公眾人物,一出場,那個架勢,那個底氣,那個範兒就是氣場。生活中,領導者、電影演員、演講家、培訓師等等,是體現氣場最明顯不過的角色。
大家也許都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海倫·凱勒就是一個氣場很強的人。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
但是,我們來看看她的成績: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拉丁、希臘、英、法、德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並獲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拚寫在她手上,因此她花在預習功課上的時間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麵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努力複習。
1968年6月1日,88歲高齡的海倫走完她令人欽佩的一生。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相信眾多有疾病的聾、啞、盲人都能在她的身上看到希望。
一個看不見任何東西、說不出一句話、聽不見一絲聲響的殘疾人,為什麼能夠走出黑暗,做出了讓正常人驚歎的成績?為什麼能夠贏得世人如此高的褒獎?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之外,恐怕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她的氣場。艱苦努力,不屈不撓的氣場。
海倫·凱勒正是憑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氣場,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人是精神與物質相交融的產物。你隻有主宰自己的氣場優勢,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氣場是衡量一個人綜合指標的重要參數,它的存在往往被我們所忽略。但客觀存在的東西終究會被證實,直到人們發現它的重要性的時候。因此,偉人往往就是這樣的人。歲月的更迭不是影響他氣質和氣場的根本因素,反倒是成就他一切的最有力的因素。
氣場可以幫助每個人找到真實的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思維,寬容自己,愛自己。
當你了解了氣場,你就能夠樂觀地接受別人的錯誤,對別人變得豁達、寬容起來。
其實,隻要不帶偏見地深入審視自己,總會找到自己的氣場中的優勢,不同氣場的人都可以成功。
不同的氣場,不同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自己的人生,我們也希望,人生得由自己把控。那麼,如何才能經營好我們的一生呢?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完美的人生規劃,但是,要把這些美好的願望都變成現實,我們還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了解自己的氣場。因為,不同的氣場,決定了不同的人生。人們常把心比喻成人生的精髓,而成功的氣場也需要用心來經營。
一個人的氣場就是這個人的精氣神所在,是睿智的反映,也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現實生活中,想要有較高的成就,就要有能把控人生百態的氣場。
孔子曾經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他能夠以一知十;我聽到一件事,隻能知道兩件事。”
雖然子貢如此說,但是子貢依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人的氣場,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人,給人的感覺是睿智,有的人,給人的感覺是親切溫和。擁有這兩種氣場的人,一個善於分析,一個善於聆聽;一個做事有條理,一個做事有耐性。就像顏回和子貢,氣場不同,那麼在人生之路上也會有不同的成績。
生活裏有太多的逆境,這是生活中的偶然。但是你的氣場可以讓偶然轉化為令人快樂的必然。因此,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氣場是什麼類型的,在自己的性格偏好上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展,超越自我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天性和才能。
有這麼一則寓言:豬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牛,工作雖然累點,但名聲好,讓人愛憐;牛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豬,吃罷睡,睡罷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賽神仙;鷹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雞,渴有水,餓有米,住有房,還受人保護;雞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鷹,可以翱翔天空,雲遊四海,任意捕兔殺雞。
多數人都在自己不熟悉但與其相關的領域,容易羨慕別人。羨慕或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人因為對別人的羨慕而放棄了對自己的自信和追求,那是愚蠢的。羨慕隻是因為我們希望涉及領域,但不熟悉而已。那些我們羨慕的事情,可能並不符合我們的氣場。
生物遺傳密碼的千差萬別,成就了每個人的優點特長和缺陷短處,後天教育與環境的差異更是造就了不同的氣場的展示形式。其中既有令人羨慕之處,又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當這些“氣場”能真實地表露出來時,其魅力一定最動人。牽強自己,一味要求自己與我們羨慕的人看齊,常常會喪失美好的東西。
同時,氣場也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麵的動力特征。氣場本身不能決定一個人社會成就的高低,每一種職業領域都可以找出擁有各種不同氣場的人。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一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愛因斯坦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級一級地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麵。後來,鑽出煙囪,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看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淨呢,於是就隻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別人的成功、經驗、思維是別人的,是永遠不能複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氣場,人生問題就是如何運用好自己的氣場的問題。你的氣場可以使你樂觀豁達;可以使你戰勝麵臨的困難;可以使你獲得更多的幫助;可以使你心境清明;讓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披荊斬棘。
不同氣場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動機、喜好和欲望等。但是不同氣場的人,由於這些內在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偏好。
曹操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曹操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 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本鄉裏。 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可見,氣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至關重要。如果你忽略了去經營自己的氣場,那麼你就會成為一塊不能引起別人注意的璞玉。未經雕琢的璞玉和雕刻後的美玉同樣價值連城,但是雕刻有形的美玉會更受歡迎,更有機會讓市場來檢驗它們的價值,這就是氣場的作用,它可以讓你在人前變為美玉,讓你有更多的機會成功。
每一種氣場都能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氣場,每種氣場都有其擅長的職業。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氣場,並按照這一氣場去尋找適合的人生之路。
古希臘的“戴爾波伊神托所”的門口矗立著一塊古老的石碑,上麵寫著很醒目、很發人深省的大字:“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被著名的思想家盧梭稱讚為“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的至理名言”。認識你自己的氣場、發展並經營自己的氣場,隻有這樣,你才能更準確地發現自己的最佳才能,找到到達成功目的地最迅捷的途徑。
很多人成功,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氣場能給自己帶來什麼。這樣他們就有自己的目標和動力,在發展自己的路上不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說過,“孩子生來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的他們的天才”。而每一個天才都有自己的氣場,每一種氣場,都可以成功。
有個叫布羅迪的英國老師,在整理閣樓上的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練習冊,它們是50年前皮特金幼兒園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題目叫:未來我是……
這些作文本中,記錄著孩子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理想,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有的孩子寫道:他未來一定會是海軍大臣,因為有一次他在海中遊泳,喝了3升水,都沒有被淹死;還有的孩子說,自己將來必定是法國總統,因為他能背出25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其他同學最多的隻能背出7個;而有一個叫戴維的小盲童,他認為,將來他必定是英國的一個內閣大臣,因為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
布羅迪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當地一家報紙得知他的這一想法,為他發了一則啟事。沒幾天,布羅迪收到了各地的回信。他們中間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更多的是沒有身份的人,他們表示,很想知道兒時的夢想,並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薄,布羅迪按地址一一給他們寄去。
一年後,他收到內閣教育大臣布倫科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保存著我們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我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實現了那個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隻要不讓年輕時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麵前。布倫科特的這封信後來被發表在《太陽報》上,因為他作為英國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