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你的內心是否足夠強大?(1)(1 / 3)

人,需要一顆強大的心髒

著名暢銷書作家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中寫了這段話:

他感到自己從來不曾如此幸福,即使在戰爭以前的歲月。他喜歡香格裏拉獨具的寧靜平和的環境,它那種深刻而奇異的理念撫慰了他的心靈;他也喜歡這裏的人們所具有的深沉的情感世界和細膩婉轉的表達方式。經曆和感受的一切讓康維明白,在這裏,粗魯無禮之人絕不會享有別人的忠誠和信任,拐彎抹角也絕不應該被當做虛偽的表現;他欣賞人們言談之中那種風範以及輕鬆隨意的氣氛,這不僅僅是出於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成就……

主人公康維半生奔波忙碌,遊走於嫉妒、恐懼、虛偽、迷茫、不安、自卑、抑鬱、躁狂……這一係列消極的情緒中,康維逐漸變得弱智化,在關鍵時刻無法保持理性,無法冷靜,隻能匆忙應對,從而犯下一些愚蠢的錯誤……直到他找到香格裏拉。

康維的感情遊走於嫉妒、恐懼、虛偽、迷茫、不安、自卑、抑鬱、躁狂的消極情緒中,這一切都因為康維的心理很弱小,這導致他的生存根基一直在動搖。生活的任何一次變動、殘酷現實的每一次打擊、他人的一次傷害,都讓康維感覺自己的心理世界風雨飄搖,在這種生活中,康維差點被吞沒下去。

康維的這些消極情緒,嫉妒、恐懼、虛偽、迷茫、不安、自卑、抑鬱、躁狂是不是時常伴隨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生活?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抵禦外界對我們的心理操縱,甚至對外界對我們的心理操縱沒有任何抵抗之力,比如,我們會被蚊子的嗡嗡聲攪得心神不寧,我們會為一件棘手的工作捶胸頓足,我們會為領導的一句批評而心灰意冷……

然而,這一切,都將會成為讓我們事後覺得愚蠢並且後悔的錯誤。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不管你肯定抑或是否定,事實就在那裏——你缺少一顆強大的內心。

這些犯的錯誤,不該成為事後讓你反悔的原因,準確地說,根本不應該出現這樣一件事——蚊子嗡嗡是在唱歌,你無法選擇接受,完全可以忽略;工作棘手,捶胸頓足隻會暴露你的無能,像《黔之驢》裏的驢子一樣,一次號叫、一次抬腳就露出全部家底,隻要肯努力,辦法總比困難多;領導的批評是“落後就要挨打”的警鍾,他在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還可以提高。雖然不至於要為領導的批評唱讚歌,但也不至於因為批評亂了我們的心智……

麵對困難,能笑出聲來的人才能贏,才能走得更遠。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戴爾·卡耐基說:“做人最重要的第一素質不是手段,而是有一顆強大的‘心髒’。”他說,人活著就是一場場跟合夥人、跟事業、跟生命的談判,而談判是雙方相互妥協的藝術。這種妥協不是保守、不是消極,而是一種積極的進步。想實現這種妥協,需要手段,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支撐這種手段。

這種相互妥協就是一條食物鏈,在這個鏈條中,你在心理上輸了,你的手段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力,手段便無從發揮。這個時候,你在食物鏈中就會處於劣勢。當你失去賴以生存的手段時,你在世界中就輸了。心理弱小者不僅難以避免自己被人在心理上吞噬,甚至有可能因為自己內心的弱小,而輸掉整個人生。

一個人,分析起來,共有三種“心理”。

第一種心理是“動物性”。

人類的進化史已經證明,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是由一種好鬥心極強的動物進化而來的(最科學的一種說法,是說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進化的人類盡管已經與動物區別開來,但動物的劣根性還未完全消失。

人類為了生存,需要競爭,時而合作,時而分裂,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至今還保存著動物的習慣——在饑餓的時候,會襲擊、傷害,甚至是破壞賴以生存的環境。

第二種心理是“社會性”。

單純地依靠“動物的好鬥心”,人類難以長久存在,也許根本不能延續到現在。為了生存,他們需要收斂、擯棄一部分屬於動物的劣根性,建立在一種“雙贏”的感情基礎上,組成社會,以馴化“動物的感情”,這樣人類才能有秩序地生活,持續不斷地存在。

第三種心理,是“個人性”。

這是屬於人類的一種特殊的感情,屬於心靈的產物,對外界環境比較敏感。由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閱曆不盡相同,“個人性”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感情因素中的喜、怒、哀、樂,屬於維持和控製情緒的關鍵所在。

一個健全的人,他的心理是由上述的三種“心理”組成的。這時的人類,有著某種動物的特性,比如狗的忠誠、狼的殘忍,但也有必須改變原始感情的需要,以符合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如,不能侵占別人財產,不能傷害別人性命,這樣才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

人類已經把“動物性”馴化得很好,知道在感情中不能受“動物性”的支配,能夠嚴格地按照道德和約定俗成的標準表達人類的感情。但在人類的內心裏,“個人性”卻得到宣揚和支配。

在個人的心理進化中,一些負麵情緒也隨之出現,比如:煩躁心理就屬於不可擺脫的一部分。

根據心理層麵的理解,煩躁心理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情緒方麵出現的低落、厭倦等消極狀態,通常出現在以下幾種比較典型的狀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