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大洋彼岸的米國,四月的紐約街頭。
晚上十點多鍾,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肖恩教授正帶著他的追隨者
一夥年輕人,聚集在一家大型快餐店前,待店鋪一關門,他們就來到快餐店後門垃圾箱旁守候著,不一會,快餐店的員工提著幾大袋垃圾扔在了垃圾箱裏。隻見他們一擁而上,眾人七手八腳在旁邊的垃圾箱裏翻撿起來。
不一會,他們便從垃圾箱裏撿出了青椒、蘋果、麵包、草莓、香腸、香蕉、奶酪、果汁和幾袋胡蘿卜。
五十多歲的肖恩教授看到這次收獲頗豐,也甚為滿意。
你要是以為這群年輕人是都市乞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他們是近年來在美國城市人群中湧現的“Freegans(不消費者)”。肖恩教授就是“不消費者”的倡導者之一。
肖恩教授雖然是建築行業的專家,但是對環境資源也是尤其關注。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一篇題為《地球的極限》的研究報告,就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汙染分別進行了闡述。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製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
肖恩教授就曾經參加起草了一個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的報告,並且得到了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認可,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肖恩教授認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國,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10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汙染,幹淨水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要想製止這一趨勢,就要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四個方麵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采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製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係統。
於是,肖恩教授便和一些誌同道合者發起了“不消費者”行動。希望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與“浪費”作鬥爭,呼籲人們珍惜糧食和物品。他們定期組織“都市搜尋食物”的活動,到超市、快餐店、雜貨店的垃圾箱,揀出可吃可用可穿的物品,以減少對企業的支持及對地球環境的衝擊。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減少垃圾存有量,並降低製造新食物及物品的機會。為此,有些人甚至堅持整年不花一分錢購物。
目前,也有一些超市開始配合“不消費者”的倡議,把打算扔掉或即將過期的各種食物打包放好,方便需要的人們免費索取。
“不消費者”還會定期組織一些活動,向人們免費發放撿來的食物。其目的就是為了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關注地球、避免浪費,愛護家園、低碳生活。
二十四歲的華人後裔關子豪就是其中的一員。
關子豪翻出一袋草莓,打開看了看,走到肖恩教授說道:“肖恩教授,看看這個。草莓表麵有點發黴,把黴點處多削點去,應該沒有問題了。”
肖恩教授說道:“是啊,Johnson(關子豪的英文名字)。這些水果食品還沒真正壞掉,就被丟棄。這已經就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了,要知道,我們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你再看看,我們的浪費卻是無止境的。”
與關子豪差不多同齡的同學,羅恩也過來說道:“肖恩教授,我這裏也有剛過保質期的乳酪,這就全部被丟到垃圾桶啦。也好可惜的。”羅恩身上的名牌襯衣和腳上完好無損的鞋子,都是從垃圾堆裏淘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