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利隻好電告羅斯福,希望召回史迪威。羅斯福同意解除史迪威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職務,免除他監管租用物質的責任,但要求讓史迪威留任北緬,繼續指揮滇、緬中國軍隊,同時撤消了由一名美國將領指揮中國軍隊的要求。
這卻遭到蔣介石的再次反對。蔣介石雖然仍不妥協,然而又不好明著反對,因此再請赫爾利出麵。赫爾利在蔣介石正式答複羅斯福10月6日的電報中加了一段暗語,要求羅斯福召史迪威回國。三天之後,赫爾利又再電促羅斯福召回史迪威,他說:“如果您在這場爭論中支持史迪威,那您就會失去蔣介石,而且可能與他一齊失去中國。”羅斯福收到赫爾利的信後,立即回電,讓赫爾利提出接替史迪威的人選,赫爾利征求了蔣介石的意見,18日,羅斯福又致電蔣介石,宣布由魏得邁接任蔣介石的參謀長和駐華美軍司令職務。
這樣,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又回到蔣介石手中了。
【點評】投石問路的謀略,是淺顯的謀略,此計最為竊賊所用。
當竊賊要進入莊院時,因不明情況,先投一顆石子,聽聽動靜,若聽見狗咬人喊,便知不可進入。也就是說投石問路是一個試探性的計謀。
在政治鬥爭中,投石問路是有特殊的含義,表現為對對手試探性的進攻,然後靜觀對手的反應,若形勢不妙,就及時收兵,免得受損失,若形勢有利就加緊進攻,直到取得勝利。由於蔣介石堅持己見,逼得羅斯福妥協。因為他深知羅斯福需要自己領導的中國軍隊牽製住百萬日軍。這是蔣的“知己知彼”。
【運用】政治有妥協的時候,也有不可妥協的時候,為了保障絕對的權力,蔣介石一如當年的拿破侖。
拿破侖在意大利戰場上取得的輝煌戰績。使法國督政府擔心:這樣富於軍事天才、這樣有主見、這樣富於獨立見解的拿破侖,他剛一出場。
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和國內的讚揚,倘其繼續取得勝利。豈肯屈居人下?
法國督政府的首腦們拿定主意,決定將意大利軍團一分為二,分而治之,使之互相牽製;削弱拿破侖的兵權。於是法國督政府提出將意大利軍團分成兩部分,拿破侖統率兩萬人進攻那不勒斯和羅馬,克勒曼率領兩萬人掩護圍攻曼亞。
拿破侖拒絕執行命令,並且提出:或者收回成命。或者批準自己辭職。
他致信督政府:“假如你們在我的道路上設置障礙,假如你們讓我的一切行動昕從政府特派員的決定……那麼你們別再指望從我那裏有好的成果。……你們必須對自己的指揮官有絕對的信任。如果我得不到這樣的信任,我並不抱怨,但我要盡力爭取你們委任我其他的職位。打仗的事,各人有各人的打法,克勒曼將軍比我有經驗,當然能比我做到更好;但是我倆共事,絕對難以合作。我隻有在你們賦予我完全和絕對的信任之下。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我清楚知道我寫這封信是需要鼓足勇氣的。因為這很容易令人懷疑我野心大。傲氣淩人!但是我有責任向你們陳述自己的思想……我不能同一個自視為歐洲最優秀的指揮員的人共事,何況,一個蹩腳的將軍強過兩個優秀的將軍。打仗如同治理國家一樣,是一件機智的事。”當時反法聯盟力量還比較強大,除了意大利軍團連戰捷以外。其他各路大軍屢戰屢敗。解除拿破侖的職務,肯定會遭到法國民眾的反感,也不利於粉碎反法聯盟這個大局。督政府的首腦們對此還是有充分認識的。
合縱連橫各個擊破
“合縱連橫”一直是蔣介石慣用的政治與軍事策略。因為握有國家之名器,因為有雄厚的經濟後盾,因為有裝備精良的嫡係部隊和幾千名將領效命於己,且有能征善戰的黃埔係將領為主力,故而蔣介石在揮灑之間如魚得水,或置將領於束手無策、甘願臣服,或置敵手於死地。同時,應該看到,蔣介石本身就極工於心計,他拉攏一派、抑製一派要比同時對付兩派所要費的力氣小得多。另外,他還善於盡量在地方勢力之間製造矛盾,陵他們心生嫌隙,最後各個擊破。
苦心孤詣“杯酒釋兵權”
【引語】蔣介石睡不安寢。這時,謀臣楊永泰及時向蔣介石建議,最好用“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法削藩,如和平的方法不通,再用武力的方法解決。楊永泰的建議,正中蔣的下懷。如欲削奪各實力派的兵權,則以統一整編全國的軍隊為名而行遣散各實力派賴以生存、活動的資本之實,這是再好不過的方略。
【事例】北伐結束,蔣介石自以為是“君”,他把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看成是“臣”,這些“臣”手握重兵,蔣介石睡不安寢。這時,謀臣楊永泰及時向蔣介石建議,最好用“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法削藩,如和平的方法不通,再用武力的方法解決。楊永泰的建議,正中蔣的下懷,如欲削奪各實力派的兵權,則以統一整編全國的軍隊為名而行遣散各實力派賴以生存、活動的資本之實,這是再好不過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