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後救卒方》新解01(1 / 1)

第1卷 序言

自序

我的故鄉都梁(湖南武岡市)境內的雲山在古時就是湘西南道教活動中心,元代著名道教家李道純就是武岡人。我的曾外祖父亦是道林中人,精通道教方術,聞名湘西南。受其影響,我的許多遠親也知道教方術,我自幼對道教產生了好奇心。1981年秋,我考入湖南中醫學院,著名醫學史家周貽謀教授經常提及道教和葛洪在醫藥學、化學史上的成就,激發起了我研究道教與醫藥學關係的興趣,在名老中醫的教誨下,開始了對道教醫藥學的研究。1992年,拙作“道教與抗衰老學”發表於第十四屆國際自然醫學大會。1998年,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劉祖貽、孫光榮、吳永貴等開展“曆代名醫、名術、名著研究”,我撰寫的葛洪條目被收入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曆代名醫名術》。同年,與人合作的“內丹道教本體論範疇及其演變”發表於《船山學刊》。晉代著名道教神仙家葛洪倡導“天地之大德曰生”,“為道者當修醫術”,疾呼醫當惠民,著《抱樸子內篇》《肘後救卒方》。《肘後救卒方》載方千餘首,涉及內、外、婦、兒、皮膚、五官諸科,對中國傳統醫藥養生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現存《肘後救卒方》是楊用道於金皇統四年十月戌子的刊本,因體例不一、句法難解和缺漏、誤刻較多,給研究造成困難。鑒於此,我對《肘後救卒方》進行了認真閱讀,曆時十餘年,撰成《〈肘後救卒方〉新解》,對葛洪生平、治學態度、學術淵源、神仙思想內核、醫學思想、煉養方術,他在藥物學、方劑學、製劑學、診療方法學、臨床醫學上的成就以及曆代醫家對葛洪學術思想的繼承發揮,葛洪與《金匱要略方》等的關係進行了探討,力求使讀者能對葛洪學術思想與成就有較完整的了解。但因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敬希讀者斧正。我的每一步成長離不開老一輩中醫藥專家的教誨與提攜。本書承蒙國務院參事、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路誌正教授,國醫大師、陝西中醫學院原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張學文教授,湖南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原副主任、湖南省衛生廳原副廳長、湖南省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周紹明,著名醫學史家、馬王堆醫書研究會會長、湖南中醫藥大學周貽謀教授,湖南省名老中醫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淨淨教授,美國國家中醫研究院首任院長、首席院士宣文博士作序。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湖南中醫藥大學潘遠根教授和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黃惠芬研究員給予了大量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劉緒銀2009年5月18日於岐黃醫學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