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曰: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規》說,如果品德、學問、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我勉勵勤奮努力,趕上去。如果自己的衣著沒有別人漂亮,如果自己的飲食沒有別人的豐盛,不要因為這個感到難過。意思是,和他人比較,要比才學、比能力、比德行,不要比享受,這樣才不會沉迷於奢靡的生活,迷亂了自己的意誌。
程小洋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與周圍村民相比,他家的日子更苦一些。但是父母心疼孩子,家裏好吃的、好穿的都可著他,還節衣縮食供他上學。程小洋很爭氣,順利考上了大學。
孩子考上大學,父母的心裏亮堂了。隻要孩子有出息,再節衣縮食也有盼頭。親戚們主動幫忙,把結餘的錢送到程小洋家裏給程小洋作學費。
可是,自從上了大學後,程小洋就發生了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勤奮學習、性格樸實,開始學著城裏人的樣子打扮自己。雖然他把生活費都省下來買衣服了,但還是比不上那些城裏人洋氣。
他整天琢磨著怎麼穿最時髦,一有時間就去逛商場,希望能夠買到便宜又時髦的衣服。就這樣,很多的讀書時間,都被他浪費在了買衣服上。他完全看不到那些勤奮的農村學子是怎樣廢寢忘食地讀書的,而是優哉遊哉地過完了大學四年。
畢業後,一家人本指望程小洋能夠掙些錢接濟接濟家裏、報答報答幫助過家裏的人。可是,程小洋因為學無所長,衣食學大城市人的樣子,掙到的錢勉強夠自己的開銷。
像程小洋這樣出身貧寒家庭,父母傾其所有才能供其讀書的孩子絕不在少數,這樣的孩子肩負著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希望,本該在新的環境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鍛煉自己的意誌,爭取更大的進步。可惜,因為盲目學習他人,以至於丟失了自己,對不起家人。
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他們會為自己完成的事情而驕傲,而不是把注意力停留在穿得怎麼樣上。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使得孩子把精力放在追求理想上,而不是放在簡單的衣食享受上呢?
1.樹立不斷進步的價值觀
價值觀能夠反映人的行為和心理傾向。它具有定力作用,決定著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價值觀的樹立將會推動孩子的長遠發展,它還可以提升孩子的人格層次。
出生於富足家庭的孩子,如果把較低層次的需求當做人生的最終目標,滿足於豐衣足食的平靜生活,他們不會花大力氣去追求進步,因而他們的心靈會在平庸的生活中變得媚俗和日益萎縮。擁有這樣價值觀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會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