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溫州人的“創世紀”(2)(3 / 3)

海外溫州人分布在全世界的近70個國家和地區。巴黎、馬德裏、羅馬、米蘭、法蘭克福、莫斯科、洛杉磯、紐約、新加坡等國際著名城市,甚至肯尼亞、索馬裏等非洲的偏遠國家,都有溫州移民的影子。溫州籍移民人數最多的當屬法國的巴黎和意大利的米蘭等城市,近年來兩市的溫州人都已達10萬人,在當地形成相當規模的溫州城和溫州商業街。由於主要通過非法途徑進入,近二三十年出國的溫州人大多經曆了艱難的白手起家階段,早期隻能擺地攤或通過出賣勞力和不多的技術謀生,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現在,在不少國家,他們都已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零星的經濟活動逐漸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相對獨立的經濟體係。在巴黎的某些地方,例如廟街,溫州人甚至擠走了猶太人,將這條街演變為溫州商業街。自90年代開始,巴黎的溫州人的經濟活動日益壯大,在美麗城大街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溫州商業街。在這些店麵林立的溫州商業街上,有的溫州籍老板營業額超億法郎,一年賺百萬法郎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意大利,有許多專門以製鞋為主的溫州人,他們生產的皮鞋已在號稱皮鞋王國的意大利占有一席之地,相當一部分出口中國。據法國的《歐洲日報》報道,目前中國大陸商場銷售的進口皮鞋中,意大利皮鞋占了72%,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在意大利的溫州人製造。這家報紙用了“皮鞋:溫州人產‘意大利造’”,來形容這一奇特的現象。

私營經濟隊伍的壯大,改變了全社會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在溫州的全體就業者中,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和國有經濟職工所占的比重,1985年分別是43.6%和56.4%,1993年已改變為69.3%和30.7%,平均每10個職工中有7個在私營經濟部門就業。然而,就全國而言,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在全國從業人員中所占的比重,1989年隻是2.9%,到1993年仍不過是10.8%,平均每10個就業者中隻有1個在私營部門就業。僅僅依據就業結構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到,私營企業的發展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1993年以後,私營部門從業人口在全體就業者中所占的百分比一直呈上升的勢頭,到2000年可以說溫州絕大部分的就業者都在私營經濟部門就業。

從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對我們國家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變革。對於職工而言,從長期以來的國營企業、集體企業轉到私營企業,也是一場不小的改變。在這一變動中,有的人因在一段時間之內找不到工作,個人和家庭還要蒙受失業的痛苦。這場變動同樣發生在溫州,僅從在私營經濟部門就業的職工比率遠大於其他地區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溫州人經曆的這一場變動遠大於其他地方。事實上,最近幾年溫州每年都有好幾萬人下崗。僅1996年,占國有、集體企業三分之一強的2383家工廠都有人下崗,人數總計約10萬人,遍及紡織、服裝、機械等各個行業,下崗比例高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然而,由於溫州人已習慣自我創業,習慣了在私營部門工作,而當地發達的私營經濟部門可以接納大量的勞動力,在溫州失業者的腦海中沒有其他地方人普遍持有的“下崗”的概念。在溫州,幾乎沒有下崗職工到政府門前要飯吃,要救濟,政府成立的下崗職工安置辦公室很少有人上門。溫州市政府的官員說:“這些年,市工商局正為無法貫徹國家有關下崗職工的優惠政策而發愁呢!因為很少有人來打聽,來申請。”這種現象在全國確實極其罕見。

長期以來的勇於創業,靠自己能力解決困難的人生經曆,鑄就了溫州人凡事依靠自己的獨立精神。去年,溫州一家媒體曾在街頭進行過一項隨機調查,調查的題目是:假如你碰到困難,你是首先找別人還是靠自己?98%的溫州人回答靠自己。創辦企業,靠自己;尋找工作,靠自己;甚至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麵前,也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恢複生產。1994年8月,17號台風在溫州登陸,強勁的台風裹挾著滾滾巨浪,在溫州沿海造成慘重的損失。全市房屋倒塌數萬間,人員死亡1000多人,許多工廠進水,店鋪貨物慘遭浸泡,直接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在這場百年未遇的浩劫麵前,溫州人民表現得非常堅強,數萬無家可歸的人想辦法投親靠友,自我救助,沒有一人來找市政府要房子,要救濟。溫州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一周內基本上恢複了生產,三個多月時間全市已煥然一新,再也見不到大自然肆虐的痕跡。

3.投入1元產出10元

提要:溫州一家一戶的家庭工業看似簡陋和原始,但因其是私人企業,比起那些產權關係不明確的國有、集體企業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溫州人憑借著全國聞名的“小商品”,創出一個“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