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老張同誌的奮鬥史(1 / 2)

一切都得從那個被旗人稱為龍興之地的“滿洲”(東北)說起。

日俄之戰後,日本從俄國手裏拿到了“南滿鐵路”和旅大(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這就是所謂“滿洲權益”的由來。

剛開始,日本人腦子還算清醒。一手策劃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就說過這樣的話:“滿洲”不是日本領土,“滿洲”是清朝領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伊藤並沒好心到要做清朝的發言人。隻是當時稍有見識的東瀛政治家都知道,日本要想獨吞東北尚無把握。

但是日本已經取得的“滿洲權益”必須有人維護。換言之,他們需要在中國找一個自己的利益代理人。

於是,列出了海選名單。其中有一個候選人的名字叫做張作霖。

該介紹一下老張的簡曆。

老張是當土匪(東北叫胡子)打家劫舍起家的,即使在民國那些大小軍閥中,這出身也實在有些說不出口。比起他的老對手直係老大吳佩孚,那就更相形見絀了,人家那是秀才水平,《春秋》讀得如數家珍,抗戰後的詩詞更有點嶽武穆的意韻,一句“歎江山如故”就不是尋常丘八大老粗能吟得出來的。

好在英雄不問出處。那年頭,混不出來的叫土匪,混得出來的叫老總。

張作霖的祖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山東,一種說是河北,反正不管是哪裏,有一個事實很清楚:從他爺爺輩起,就是闖關東的,到了他這一代,仍然在闖關東。

那幾代人的命運,在李幼斌版的《闖關東》中可以窺見一鱗半爪。

其實一開始,關東並不需要“闖”。它是主動招生的。

滿清入關後,東北地多人少,一片荒蕪。清政府為了吸引漢族人去開荒,什麼優惠政策都用上了。

當時有明文規定,你隻要到了東北,就可以把自己當成是在外地開會住賓館,什麼也不用帶,連毛巾牙刷都不要。政府會無償供給你糧食、土地和耕牛,條件是必須加入當地戶口,在東北落地生根。

要知道,這種政策就是到了現代也屬於優惠得沒邊了。

既不要文憑,也不要資曆,轉眼間,房子、票子、車子就都有了,這種好事,到哪裏去找?

可愣是沒什麼人去。

估計跟宣傳不夠有點關係,因為那會兒交通不發達,不太可能專門組一個考察團,開著車把大家先送到東北去看看,親眼見識一下當地的美麗富饒。

至於拍風光宣傳片,就是有資金設備,也不一定有那意識。

加上中國農民的鄉土觀念根深蒂固,輕易都不肯拋鄉別土,離開祖輩生息之地。這就造成了政策很優惠,但群眾並不踴躍的奇怪局麵。

為了完成招生指標,有關方麵對勤奮工作於招生第一線的同誌也出台了相應激勵政策,規定誰能招募到農民來東北的,連科舉都不用考就可以給個官做做。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到了康熙年間,經過十多年的推廣,這條好政策逐漸為大家所熟知,往東北去的農民越來越多。

這回輪到政府著急了,因為滿族人是從東北發家的,這裏是他們的龍脈。人少了固然種不成糧食,但太多了,擾了地方清靜,這“脈”還能不能延續得下去就成了問題。

於是清廷趕緊廢止招民開墾的政策,並嚴禁漢人遷入關外,來了個前後兩重天。

但是到了嘉慶初年,老天不給麵子,這裏鬧旱災,那裏發大水,連白蓮教也跟著湊熱鬧,結果河北、山東等地弄得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大批難民重新開始流向關東,政府也無法禁止,這就是一直延續到近代的“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