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山,高峰險峻,綿延千裏,坐落在國都之西,因其主峰像一尾魚躍龍門的金鱗而得名。金鱗山腳有一個叫金鱗的小村鎮,村鎮人口不多,人們勤勞樸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日彌漫著一片祥和安定的氣息。
是夜,同往日一般,萬籟俱靜。
小鎮一隅,一道人影被皎潔的月光拉得老長,人影的主人是一位步履踉蹌的老者,身披道袍青衣,挽髻岔釵,儼然一副道士打扮。可他滿臉邋遢胡子和手中大酒葫蘆又使他顯得不倫不類。老道似乎走累了,順勢倚在牆角邊上,仰頭就是痛痛快快的一口酒。突然,他眼睛猛地一瞪,旋即皺起了眉頭:“酒沒了?”不想,他剛嘀咕完,葫蘆就被扔向黑暗裏。半晌,他搖搖頭,踱步繼續向夜幕走去,遠處傳來老道隱隱悲歎:
“酒沒了,葫蘆丟了,老夫也該回轉了,再會吧。”
那夜,和往常的小鎮一樣,淹沒在人們香甜的夢裏。白駒過隙,轉眼十載。
“爹,開飯了,吃完了再做吧”一聲清脆的呼喊傳入正埋頭做著活計的張木匠耳裏。
張木匠抬頭瞧著站在他麵前的小家夥,圓圓的臉蛋,一雙明亮透徹的眼睛忽閃忽閃地望著他,煞是可愛。張木匠愛憐一笑,起身揉揉小家夥的頭,“走,吃飯去。”
要說這張木匠原名張無朽,在這鎮上是一位了不得的能手,他的手藝世代單傳,若追尋其祖上,據說還是張半的後人。凡由他打造的木具既結實又精巧,全鎮的家具夥計幾乎都由他操辦。對於這手活計呢,張木匠是頗為自豪的,可相比這些,他更想把手藝傳下去,因此他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他的寶貝兒子張五穀身上了。對於這個兒子,張木匠是相當寵愛的。還記得那年,久逢甘雨,眼瞅著五穀長勢大好,這時又傳來了兒子出生的喜訊,張木匠那個高興勁兒,一拍大腿就對鄰居說:“你瞧,我這娃出生正值五穀豐收之際,此乃祥孕啊,我看他就叫五穀吧。”於是,五穀的名字就這樣被定了下來。
飯桌上,張木匠望著埋頭扒飯的五穀,關心道:“五穀啊,上午有沒有好好念書啊?”
“當然,先生教我們三字經呢”五穀嘴裏嚼著飯菜,不假思索回答道。突然他想到了什麼,對旁邊一直甜絲微笑的女子說:“娘,先生說他身體不舒服,下午吩咐我們不用去私塾了,所以我想和甘霖一起上山玩。”
女子美目微嗔:“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兩個小屁孩,那山上多危險呀?”
“哎呀~~娘,我都九歲半了,不小了,娘,讓我去嘛~~”五穀急忙央求著,眼珠卻朝著張木匠滴溜溜地打轉。
張木匠見小家夥朝他使眼色,心領神會,搖搖頭笑道:“玉溪,你就讓他去玩嘛,五穀也不小了,男娃子天天在家附近轉悠是永遠也長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