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姐大鬧溫陽縣(一至二回)(1 / 3)

詞曰:仙女樵夫相遇,天庭愛侶成婚。殺貪除惡濟鄉鄰,大鬧溫陽名震!恩赦仁宗封誥,難饒玉帝遣神。軟分硬破拆成親,全勝思凡一本!

調寄《西江月》

一.老員外求子觀音院左金童投胎崔家莊

宋仁宗年間,河東石州府轄下,溫陽縣崔家莊村有位員外,姓崔名麟,字錦龍,人稱“崔百萬”。此人五十多歲,家中有些良田,也不缺金銀,是祖傳的富貴。因他在閑暇時,十分愛聽說書藝人演唱一些忠君愛國的故事,特別是當他聽到宋軍大敗遼國的最新戰況時,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高興之餘,他都會令管家取出銀子犒賞說書藝人。久而久之,崔錦龍被大宋河東路一帶的人傳頌為溫陽縣“護國員外”。

這崔錦龍五尺開外身才,圓臉,大眼,長長的掃帚眉,頜下常留一捋三寸胡須。平時,總穿一件紫色萬字袍,戴一頂紫色方筒式員外帽。額上,帽沿正中鑲嵌小小一方白玉,帽後兩根紫色飄帶齊腰。他兩鬢間已有白發,不過他的身體倒很硬朗,心態年輕,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他出門不愛騎馬坐轎,偏愛步行。跟隨的家丁們往往被他甩到後邊,麵麵相覷,自愧不如。崔錦龍沒有同袍的兄弟姊妹,是崔家莊老崔家的獨子。小時候,他不太愛讀書,識字不多,實在該算是粗人一個!但他持家勤儉,對佃戶和善,對家中的長工、傭人也很關照。因此,老崔家的家業在他手上還算是沒有衰落。

崔夫人李氏,也已四十歲。她卻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知書達禮,心細如絲,為人十分賢惠。多年來,她以一個女子的超常智慧和細心,盡全力協助崔員外操持崔家家業,廢寢忘食,鞠躬盡瘁,為崔家補了許多漏洞,挽回不少機會和損失,贏得全村人的羨慕和讚歎。崔員外對夫人心存感激,一直相敬如賓,恩愛有加不算,還發了毒誓:今生今世不再娶二房,如動此念天打五雷轟。當時,李氏聽得丈夫發誓狠毒,要阻止已是來不及了,隻得抱怨一番作罷。誰知他夫婦二人,果真一誓擋路。自今,膝下還沒有一兒半女,這偌大家業還無人繼承。為此,崔員外這幾年也曾刻意修路補橋,塑佛齋僧,也曾四處求醫問藥,打卦算命。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可李氏夫人扁扁的小肚子,總是鼓不起來。盡管崔員外不敢有絲毫怨言,反而一次次好言安慰,但李氏總是覺得是自己對不起丈夫,對不起崔家,常常暗自落淚,以致身心憔悴。最近,她思來想去,隻有自己早些尋個死路,好讓丈夫躲過魔咒似的毒誓,能夠早日續弦生子。這樣,才不至於斷了崔家香火,才不至於讓自己落下有違七出之條的名聲。打定主意,李氏反而又變得輕鬆開朗了起來。她決定今年中秋節過後,先讓丈夫陪自己回趟娘家,再看看自己年邁的父母。

李氏的娘家就在溫陽城裏,她父親單名一個良字,字孝賢,是開了一輩子學館的溫陽老教授。母親李武氏是個輕快人,待人熱情,開朗大方。幾十年如一日,她麵對莘莘學子,很有師母風範。李家有個兒子,比崔夫人李氏大十多歲,名致,表字至文。年少時因不滿科場黑暗,不顧父親反對,與朋友一起外出經商。後來,李致在外邊有了妻兒店鋪。據說,這幾年他生意還很不錯,就是很少回來。如今,李良夫婦都已年逾古稀,早已關閉學館,清閑在家。李家住在溫陽東城禁軍兵寨北麵,寨後街大路往東百十步遠近。溫陽城內有名的丹鳳朝陽山西麓,一座麵南的李家老宅,靠近東邊仙境似的三清觀,很是幽雅清靜。這幾年,不時有人登門,找李良老教授下象棋消遣時光。

中秋過後,八月裏一個天高氣爽的晴朗日子,崔員外果然讓自己家年輕力壯的馬車夫張安套了一輛馬車,陪夫人李氏回了她的娘家。那天,正遇崇聖寺高僧詠公大師與一遊方僧人在她家客廳,與她老父親下棋。見李家有閨女女婿回來,詠公大師和那遊方僧人便起身告辭。二人走後,李母高興地告訴女兒女婿道:“我還正要找人給你們捎個口信,讓你們過來……”李母還未說完,她女兒崔李氏便問道:“母親找我們有事嗎?”“唉!還不是為你們能早日有個孩子。”李母道。見母親還是為自己生孩子的事操心,崔李氏不由得眼眶裏早已噙滿淚花。崔員外看在眼裏,忙問道:“嶽母是不是聽到有什麼好辦法了?”坐在一邊的李老教授這時插話道:“女婿,是這麼回事……”原來,近日崇聖寺高僧詠公大師,常帶剛才那個遊方僧人來下棋。三人閑談中,李老教授歎了口氣,與二僧說起自己的女兒,從小聰慧過人,學成滿腹詩書,十八歲就嫁給本縣崔家莊老崔家為妻,今年已是四十歲的人了,可還沒有開懷生養之憾事。聽了李老教授的話,那位遊方僧人說道:“小僧有一計,可保教授在一年之內抱上外甥!”李老教授見那僧人並不像是開玩笑,便細問究竟。那僧人道:“我看你們這溫陽縣城自古崇佛尊道,觀音院求子一定靈驗,隻要你許願得法,我看是應該有求必應的。”李老教授道:“何謂許願得法?”那僧人又道:“我看你們這城內廟宇眾多,但卻缺少大的靈碑靈鍾,隻要你肯許大碑大鍾,增加廟宇靈氣,何愁抱不上外甥?”那遊方僧人的話,得到了詠公大師的讚許和李老教授的首肯。當晚,李老教授將遊方僧人的話告訴夫人,李武氏老夫人高興的一夜沒有合眼,第二天就張羅著找去崔家莊的人,她要給女兒女婿捎話。可是,她一連幾天在街上打聽,也沒見崔家莊的人進城來。今天,她見女兒和女婿自己來了,自然是喜出望外!

崔員外是個痛快人,又是個急性子。他聽了泰山的話,立即眉飛色舞地邀請夫人,想立即上崇聖寺許願。老教授道:“現在已近中午,等用過午飯,今下午你們準備準備,買些香表供品,明天一早你們再去許願不遲。”見丈夫這樣性急失態,崔李氏在一邊,也不由得斜了他一眼。這時,李武氏老夫人也忙說道:“是的,老身這就去做飯,你們夫妻今天就安心住下來,辦好供品,等明天許了願心,再回去不遲。”崔員外無法,隻得點頭應允。

下午,崔員外令張安返回崔家莊找管家崔福取來幾百銀兩。李氏夫人已和她母親蒸好了十二朵白麵蓮花,準備作為供品。崔員外隻是上街買了些香表蠟燭之類。

次日一早,城中各寺廟的晨鍾剛剛響過,崔員外起床,草草洗麵漱口過後,便令張安牽馬套車,並帶了香表供品,銀兩之類,與剛剛梳洗完畢的李氏夫人一起趕往崇聖寺觀音院來。崇聖寺離李家很近,他們順著寨後街下來,到了溫陽縣禁軍兵寨西大街,便看到了宏偉壯觀的溫陽縣崇聖寺山門。三人在寺外停下馬車,將馬栓好。張安提了香表供品,背了銀兩包袱,便陪員外和夫人走上台階叩響寺門。

寺中住持詠公大師得知是崔員外夫婦來許願求子,便和幾位長老出來迎接。賓主在方丈內寒暄片刻,詠公大師便讓寺中一位負責觀音院的長老陪他們三人直奔寺東南觀音院去了。四人進了觀音大殿,崔員外和夫人親自點燃香燭,擺上供品,便在地上的蒲團上跪了下來。那位長老上前拿起小木杵,輕輕敲響放置在觀音佛像前長案上的鐵罄,然後合掌閉目在一邊念起咒來。這大殿正中的觀音佛像,乃是一尊銀漆木雕的觀音送子站像,有五尺多高。麵目慈祥,體態輕盈的送子觀音抱著一個嬰兒,好像剛剛騰雲駕霧,趕遠路風塵仆仆而來。崔員外和夫人叩頭祈禱已畢,崔員外許了願心,這才再次叩頭起來。他們回到方丈,崔員外親自打開包裹,取出二百兩銀子對詠公大師道:“區區銀兩,先請大師留下,權作寺內香火之資,生得一男半女,再來還願重謝。”詠公大師謝過,令人收起銀兩問道:“不知員外今日所許何物?”崔員外道:“請長老放心,崔某一共許了六件願心,這六件即是鑄兩口大靈鍾,立一通大靈碑,修一條河,鑿一口井,掛一道門簾。”詠公大師道:“老衲恭喜員外,如此願心必然應驗,員外必當喜得貴子矣!阿彌陀佛!”

崔員外他們離了寺院,回到李家吃過早飯,這才拜辭二老,乘坐馬車走出東城門來。在車上,李氏問丈夫道:“官人究竟許的是什麼大靈鍾?什麼大靈碑?修一條什麼河?鑿一口什麼井?掛一道什麼門簾?在大殿之上,官人隻顧自己嘴裏嘀嘀咕咕,為妻並沒聽清官人說了些什麼。”崔員外道:“娘子放心,我不是那小氣之人!在大殿之上,靈罄聲響,我叩了頭,便許了六大驚天動地的誓願,如能生得一個兒子,我崔某便是傾家蕩產,砸鍋賣鐵,也要還上這六大願心,絕不食言。”李氏聽了,越發不解,便催問詳細。這時,張安駕著馬車已離了東城門,走到虎頭山下。這虎頭山向陽的官道南邊有兩處自然奇景,即“龜魚望”和“龍戲珠”。何謂“龜魚望”?原來,這裏的官道南邊即是溫陽大河,河兩岸都是青石,而在虎頭山下河之陽,天生成一塊巨大的,樣子像烏龜一樣的石頭,直伸向河中,被遊人名之曰“龜石”;河之陰,即龜石的對麵,天生成一塊巨大的,樣子像鯉魚一樣的石頭,魚頭也直伸向河中,被遊人名之曰“魚石”;龜魚二石形成龜魚隔河相望的景觀。何謂“龍戲珠”?原來,在魚石東邊山崖之下,有一巨大的青石水穴,人莫能測其深。水穴東邊,有一窄窄的青石山口,其餘三麵皆是青石高聳,險峻之極,這個水穴被遊人稱為“黑龍潭”又名“老龍窟”;在黑龍潭南邊青石崖之上,又有一個巨大的洞穴,洞穴在懸崖峭壁之上,下邊又是深不見底的黑龍潭,所以,從來無人敢攀援進入,洞口布滿蜘蛛網,因此,被遊人名之為“蜘蛛窟”;因黑龍潭在下,蜘蛛窟在上,故被遊人稱之為“龍戲珠”。在龍戲珠西邊的魚石背上,還有一座建築精美的山神廟。這裏,在以前曾是溫陽縣城東遊人最多的地方。但後來,城內有人傳言,說這龍潭珠窟裏確實有龍精珠怪,這一恐怖的消息傳開,遊人們便往往望而卻步。卻說崔員外見夫人催問許願詳細,正欲詳告,忽然聽到轟隆隆一聲響亮,人喊馬嘶聲中,一股黃土煙塵直撲進轎簾來。崔員外和李氏夫人都吃了一驚,忙掀轎簾來看。這時,張安已是勒住馬頭,將馬車停了下來。原來是從虎頭山山崖上塌下一巨大的黃土塊,像一頭臥倒的大駱駝擋住了官道,崔員外他們的馬車過不去了。“哈哈哈!”崔員外笑道“這裏原是我試臂力的地方,看來今天是還要下車了!”說著,他拍了拍夫人的肩膀,鑽出馬車轎子,跳下車來。這時,張安也早已從轅杆上跳下地來,他一邊按著馬頭倒車,一邊說道:“員外還有當年的臂力麼?”“我看差不多,你不信?一會兒試試?”崔員外笑著說道。原來,在十多年前,十六七歲的張安跟隨崔員外步行來到這裏,由於張安追不上崔員外,崔員外便坐在龜石上等他,他追來時,隻見崔員外站起身來,從地上撿起小碗般一塊石頭,向對岸用力一丟,隻聽一聲響亮,那石頭竟砸在對岸老龍潭邊的石壁之上。崔員外讓張安也拿一塊差不多大的石頭試試,張安用盡吃奶的力氣,也隻丟到河心。這時,張安將馬車倒退了十幾步,將韁繩交給車上的夫人,囑咐了幾句,便走上前來,和崔員外一起用力推那橫在路上的黃土。由於是向陽山崖之上,塌下來的土塊,它十分堅硬。崔員外和張安二人用盡全身力氣,才把它滾到路南的溫陽河中。二人頭上已都出了汗,汗水流到臉上,用手一摸,二人都成了泥花臉。他們氣喘噓噓,拍拍手,返回身來。崔員外走到龜石邊,說道:“張安,坐下歇歇,一會兒再試試臂力如何?”張安道:“員外沒聽說對麵有精怪麼?”“大白天的,哪有什麼精怪?”崔員外說著,已自在那龜石尾上坐了下來。張安見崔員外童心不泯,一定要再丟塊石頭試試,便在官道邊檢了兩塊小石頭過來。這時,李氏夫人也早下車將馬栓在路邊小樹上,拿了塊布巾過來。崔員外接過布巾擦了擦臉說道:“夫人,讓你也看看我的臂力。”說著,他拿起一塊石頭,用力向對岸丟去。李氏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隻見那塊石頭便已飛過對岸,竟砸進蜘蛛窟去了。窟中仿佛有什麼聲音傳出,李氏心覺不詳,一邊埋怨丈夫,一邊催促張安還不快去駕車。崔員外見夫人不悅,也便不再說什麼。這時,張安已趕車過來,他們便上車望大路向崔家莊去了。

卻說崔夫人在車上,問明了丈夫許願詳細,吃了一驚。原來,崔員外竟許了丈餘高的金鍾銀鍾;還有什麼玉石無根碑;所謂修一條河,他竟許成修一條銅板鐵底河;所謂鑿一口井,他又說成什麼八角琉璃井;還有什麼珍珠門簾。李氏不由的抱怨道:“完了!你是昏了頭了!你以為這是在說書?看看你的家產,你怎不許座金龍寶殿呢?”崔員外並不以之為然,他勸李氏道:“夫人放心,車到山前必有路,隻要菩薩顯靈,真送我老崔家一個兒子的話,我一定設法把願還上。”李氏搖搖頭,一臉淒苦。她心中暗想:等等看吧,如果菩薩不靈,自己還是早早尋條死路,留條遺言,讓夫君早早續弦為好。

果真是“誠心宏願動蒼天”!崔員外夫婦許願歸來不久,李氏便鬧起小病來。每天早晨,她不吃飯也發嘔。崔員外看看夫人,他不信許願能有這麼靈,這麼快!他讓張安套車請來大夫,大夫診了脈,連連向他賀喜!大夫道:“員外,大喜了!大喜了!夫人懷了一位小少爺。崔員外聽了高興得看看大夫,忙笑著轉身對管家崔福道:“快!快賞先生銀子!”大夫領了賞銀,去了。李氏夫人幾十年扁扁的小肚子,一天比一天驕傲起來。崔員外變成了歡喜佛,他每日高高興興地參天拜地。當年冬天,崔府門外一連三月舍飯舍棉衣,直至臘月二十三。這樣,崔員外又有了一個新綽號,叫“崔善人”。不過,他很不喜歡這個綽號,像不喜歡有人叫他“崔百萬”一樣。他對李氏道“還是護國員外好!”。李氏十月懷胎,終於在寶元二年,即己卯六月十一日生得一子。此子,生得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胖手胖腳,十分喜人。

崔錦龍老來得子,高興得鐵樹開花,像一下子年輕了十歲。遠近親朋都先繼來賀喜,把個崔家大院熱鬧了半年有餘。

崔員外給兒子取名文歲,想讓兒子長大進個狀元,光宗耀祖。高興過後,崔員外為許下的六大願心發起愁來。

他後悔當初在觀音殿裏,自己像一個說書的瞎子,胡亂許願,如今果真生了兒子,這可如何是好?一天夜裏,崔員外和李氏夫人為還願的事商量到半夜,夫婦二人最後終於決定狠下心來變賣家產,無論討吃要飯也要把願心還上。誰知他夫婦二人剛剛拿定主意,可那送子觀音竟從門上進來。慌得崔員外和李氏夫人忙下床來叩頭道:“叩謝菩薩送子之恩。”送子觀音問道:“你們計劃如何謝我?”崔員外道:“當初,我在大殿求子,曾許六大願心,我一定還上。“你們還記得是哪六大願心麼?”那送子觀音問道。“記得!記得!丈餘高的金鍾銀鍾,玉石無根碑,銅板鐵底河,八角琉璃井,珍珠門簾。”。崔員外如數家珍般將自己在崇聖寺觀音院許得六大願心說了出來。那觀音點點頭道:“難為你還記得!不過,還願時員外大可不必如此浪費,金鍾銀鍾音色不好,算不得靈鍾,員外可以銅鐵鍾代替;玉石無根碑,貴重之極,豈不被後人盜作它用?員外可用玄武岩代替;銅板鐵底河,名稱好聽,但並不長久,員外可用青石河取代;八角琉璃井,光滑之極,員外可用青磚代之;珍珠門簾,好看不耐用,請員外以彩色琉璃豆代之。員外可記下了?”崔員外道:“記下了!”“記下就好,請員外就按我說的還願吧!”那送子觀音說完,化一道金光去了。崔員外和夫人再三叩頭方才起身,崔員外長舒一口氣,對夫人說道:”菩薩真是大慈大悲,這下我們不用傾家蕩產了!”說著,他將李氏緊緊抱住,在她額上吻了一口。

那送子觀音的旨意,使崔員外夫婦丟掉了頭上的愁帽,他們立即籌備銀兩,尋找工匠,忙碌起來。三年過後,崔家便還了願。金鍾、銀鍾鑄成銅鍾、鐵鍾,銅幫鐵底河修成石板石底河,玉石無根碑修成玄武岩石碑。用青磚修了眼八角水井,用彩色琉璃豆門簾代替了珍珠門簾。盡管如此,崔家也花費了幾千金,一時名聲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