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隻這兩個字,一經之義盡矣。首章雲不動無為,次章雲溟目忘耳,下章雲無象無體,都是這個題目。雖然,卻不可作有無會,亦不可作無無會,無中不無,方是真無。學者要識這個真無。當知體象是幻垢,色聲是根塵。外空色聲,內空體象,內外俱空,真一常存。豈非不無中無乎?太上雲: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易係》雲: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川老雲:有象有求皆是妄,無形無象墮偏枯。堂堂真體何曾問,一道寒光爍太虛。以此觀之,三教先師皆以真無發明後學,使學者向不動中動,無為中為。內忘形體,外忘聲色,養其無象,守其無體,全其本真,超出虛無之外,是謂最上一乘,無上可上也,故曰無上。
赤文:赤者,虛無空炁也。文者,煥然普照也。釋氏以赤身為空身,以赤手為空手,以赤地為空地,以赤灑灑為空象,故之赤者,空之喻也。《說卦》雲:乾為赤。乾,天也,亦是空之義。故知赤文乃是空炁。《度人經》雲:五文開廓。又雲無文不度等語,皆謂煥然之明也。學者誠能抱本歸根,入乎無間,則空炁煥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曰赤文也。
洞古:洞,觀也。古,始也。觀其古始,則知其終。即是原始返終之說。太上雲: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學者但能忘目泯耳,收視返聽,則自然光溢無極,心識常淵,深不可測也。作是觀者,名為照了,始達妙音,洞觀無礙,以知古始也,故曰洞古。
真經:經,徑也,眾所通行之大路。是謂最上一乘之妙,虛無空炁之玄,作洞觀無礙之法門,造原始返終之問奧。超無生之捷徑,真出世之要津也。讀是經者,切不可尋行數墨,當於言句之外會意可也。苟或嘿而悟之,使自得之,直造虛無之真境,同遊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經。
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橫渠雲:動無靜,靜無動,物也。動有靜,靜有動,神也。老子雲:無為無不為。予謂不動中,真動也,無為中為,真為也。
神歸則萬物芸寂,氣泯則萬物無生。老子雲: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釋雲:心滅種種法滅。予謂濳神於絕境,萬物芸然而不動。息於中虛,萬物寂然而無生。
神神相受,物物相資。《易係》雲:生生不窮之謂道。予謂以神感神,以物感物,皆無窮。
厥本歸根,嘿而悟之。《易係》雲:嘿而成之,不言而信。予謂存真一於木之根,謂之本。存真一於木之梢,謂之末。神領意會者,則能窮根悟本。
我自殖之,入乎無間。《易係》雲: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予謂殖者,埋藏也。委身於絕境,則能入乎無間之域。
不死不生,與天地為一。《易係》雲:原始返終,故知生死之說。《心經》雲:不生不滅。予謂生死乃晝夜之常。晝夜自晝夜,死生自死生。作如是見者,與天地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