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龜鱉養殖的曆史
在國外,日本龜鱉養殖業始於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日本曾因大量引進朝鮮龜鱉而導致疾病蔓延,使日本龜鱉養殖業遭受毀滅性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龜鱉養殖業迅速發展起來。20世紀70年代後開始采用鍋爐、溫泉和工廠餘熱等加溫養龜鱉,打破了龜鱉的休眠限製,養殖周期縮短到了原來的近1/4,養殖效率大幅度提高,使日本的龜鱉養殖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我國台灣省人工養龜鱉始於20世紀50年代,主要集中在台南,年產近千噸,與日本的生產規模相近。我國大陸各省(市)的龜鱉商業養殖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80年代是其積累階段,進入90年代後龜鱉養殖業迅速發展,養殖產量居世界之首。全國龜鱉養殖產量超過10萬噸大關,產值約50億元,占水產養殖總產量的1%,占淡水養殖總產值的7%左右,形成了大規模、有影響的特種水產養殖產業。
二、龜鱉養殖的現狀
國內人工養龜鱉業的發展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小規模、常溫池塘養殖。8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溫室技術的進步,加溫養殖迅速發展,推動了龜鱉產業由常溫粗放向集約化快速養殖的方向發展。在南方各省,形成了全封閉溫室為主的生產模式。90年代後,塑料棚溫室以其良好的采光增光性能,高利用率和低成本等優勢,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將控溫快速養龜鱉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溫室設計、水質管理、飼料等多方麵取得了重大進步,全新的生態養殖理念正逐步體現。
從全國來看,長江以南地區的龜鱉養殖占絕對優勢,養殖規模較大,100萬隻以上規模的養殖場不在少數,10萬隻以上的養殖場更是非常普遍。在我國北方,家庭養龜鱉很常見,特點是規模小、數量多,很多隻有一兩萬隻,甚至還有兩三千隻規模的養殖戶。不少養殖戶仍采用常溫粗放養殖模式,許多老養殖企業的溫室結構、設施裝配、水質管理、飼料加工和投餌技術等仍比較落後,養殖技術水平低,導致龜鱉病發生率高,養殖成本高,商品品質差等,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有關龜鱉種質方麵的研究很少,並且由於近10年來的大範圍、大規模的“倒種”,全國各地的龜鱉種質混雜。目前僅對國內一些水係的龜鱉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尚未培育出龜鱉養殖品種,因而應加強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工作。
盡管龜鱉產業在各方麵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在產品加工、消費市場開發、現代養殖技術推廣等方麵表現更為突出,但總體來講,龜鱉產業在經曆了短暫而快速的發展之後,已經逐漸走向成熟。且養殖規模的穩定發展,龜鱉養殖技術的逐步規範,健康無公害龜鱉的生產已引起了養殖者的廣泛關注。
三、龜鱉養殖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高品質產品的生產已成為主要發展方向。苗種的好壞不僅關係到龜鱉的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而且影響到龜鱉的品質和市場銷售。龜鱉在我國分布範圍廣,不同地區的個體差異普遍存在,在資源、技術和市場等方麵,培育優良品種工作的條件已具備,必將成為養殖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龜鱉的需求量也在提高。目前,龜鱉的市場價格已經適應大眾家庭消費,再加上無公害養殖工作的深入開展,對龜鱉產品營養價值進行科學、正麵的宣傳,對龜鱉消費的需求將會更加強烈,龜鱉的潛在消費市場將會擴大,龜鱉的加工業必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龜鱉養殖企業的競爭將是技術的競爭,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產品品質是其長期的發展方向。養殖企業要不斷地提高養殖水平和管理水平,采用先進的養殖模式,加強對龜鱉病的預防,采用優質、高效的配合飼料,提高龜鱉生長速度,降低龜鱉養殖成本。
由於沒有品牌的保護,龜鱉消費市場的投資開發力度很小。龜鱉銷售存在著嚴重的以次充好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優質龜鱉的銷售。與無公害、優質的龜鱉產品的品牌生產相係,必然要創立地區性的或經濟組織性的品牌,龜鱉質品的競爭將是未來市場發展的另一特點。
我國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很多產業將受到很大的衝擊,但龜鱉產業與國外的差距相對較小,很多方麵還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這主要表現在:我國是龜鱉的原產地,種質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充足,養殖規模大,養殖成本低。同時隨著關稅的下調和逐步取消,以及農產品價格的下降,龜鱉飼料價格降低,龜鱉市場需求會逐步增強,優質龜鱉的出口量將會逐步增長,國內的龜鱉養殖會更加規範。
總之,龜鱉產業麵臨很好的發展機遇,認真解決龜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科技、質量和市場開拓等主要問題,龜鱉產業必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美好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