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則九 係統,讓成功持續(1 / 3)

假如隻有你能做

在一次有關家族企業發展培訓的活動上,與兩位企業家的交流讓我深有體會,故事是這樣的:

3天的培訓裏,企業家甲經常被電話打斷,經常忙著在會場外處理事情。企業家乙則專心致誌地完成了整個課程。培訓結束後,我聽到他們的對話。

乙問甲:“這幾天看你忙的,公司有很多事情要你決定吧?”

“是啊,公司最近特別忙,有些事情下屬們都不知道怎麼辦,沒有我不行啊。你說怎麼辦?”甲一臉無辜。

乙說:“長此下去,恐怕你連參加培訓的時間都沒有了。看來是需要在公司裏建立係統啊。”

聽著他們的對話,我很認同企業家乙對於建立係統的說法。

有了係統,有了清晰的流程和標準,讓大家都懂得如何作決定,企業離開誰都可以照常運轉。那個時候,誰都不會成為做事情的瓶頸。

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樣的,當我們用“直升機思維”來思考問題,就能發現:如果不能將生活和工作中的規律進行總結和整理,就很難將工作持續做好。如果沒有係統來幫助更多的人掌握方法,事情就很難越做越大,我們所期待的成就也就不能持續。

係統是什麼

係統是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係組成的整體。

在建立係統的過程中,為了讓目標持續不斷地實現,我們需要將事情之間的關係聯係在一起,總結形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看看這些規律性的東西能否重複和複製,從而保證係統的運行,並且讓下一次做的時候更容易,不斷實現目標。

時代的發展,為我們建造了很多係統。

比如說,大到社會的教育係統、交通係統、醫療係統,還有企業的生產係統、質量保證係統、銷售係統,小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消化係統、呼吸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等等。

其實,我們時時處處都在和係統打交道。有了這些每天保持自動運轉的係統,才能保證國家、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人類的生命才能持續健康。

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所需要的,而係統恰恰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些目標。

係統確保永續經營

隻要細心觀察,你就不難發現,每件事情完成的背後總是有一定的關係,這些關係通常是不會輕易發生改變的,將這些關係進行整體考慮,總結梳理,就形成了流程。

有了這個流程,可以讓不同背景、不同素養、不同經曆的人從事情的開始,就能按規律做事。無論在什麼條件下,按照這個流程,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把握每一個要點,注意每一個細節,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讓做事情的過程更簡單、容易、順暢,而且可以對這個流程不斷評估、完善和提高。

這樣一來,成功就變得有規律可循,成功的速度大為提高,永續經營就成為現實。

這正是係統的力量。

所以有人說,評價一位職業經理人的成功與否,不是看他在位時所作出的貢獻,而是看他有沒有建立起成功的係統,當他不在位的時候,別人仍舊可以延續他的成功。

運用“係統”這個法則,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用正確的方法持續不斷地獲得成功,而且還能讓更多的人懂得運用係統。

對係統的建設和運用,是實現永遠創業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在變化中找出規律,盡量避免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以不變應萬變,使每件事情都變得更簡單,可以更快速地完成,結果會更有保障,從而讓成功變得更容易、更持久。

“造鍾”替代“人工報時”

如果要懂得怎樣很好地運用係統這個法則,先要認識係統的一些基本特性,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個是造鍾,一個是簡單。

造鍾與人工報時

看上去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造鍾與人工報時都能報時,但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有一本書對企業持續經營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就是《基業長青》(BuilttoLast)。

書中有這樣一段形象的描述:想象你遇到一位有特異功能的人,他在白天或晚上的任何時候,都能夠依據太陽和星星說出正確的日期和時間。例如:“現在是1401年4月23日,淩晨2點36分12秒。”

我們很可能因為他的報時能力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如果這個人不報時,轉而製造了一個可以永遠報時的時鍾,豈不是更令人讚歎嗎?

前一種方式是“人工報時”,後一種方式是“造鍾”。

“造鍾”和“人工報時”最根本的區別在於,鍾可以按照時間自行運轉的規律工作,不用人再為每次報時花精力。而且,鍾不會因為使用者的不同而彙報不同時間,減少了人為或環境等因素帶來的各種《基業長青》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編者注法則九係統,讓成功持續影響,保證報時的正常運行,提高了效率,即使身邊沒有人、外麵刮風、下雨、見不到太陽都可以知道時間。

“造鍾”就是建造係統。

當清楚事物之間的關係,整合歸納,並總結梳理出一整套“標準作業模式”,就是“造鍾”,或者說是建設好一個係統了。“造鍾”之後,這個係統就能自動發揮作用,保證事情能夠持續進行,不斷為我們克服難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收獲成果。

通過“造鍾”發揮係統作用

在我們的工作中,通過“造鍾”發揮係統作用是一個客觀、必然的過程。

很多管理者的個人能力比較強,他們習慣於親自上陣,遇到問題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員工答案,員工回去一試,果然立竿見影。

但是,當員工再次遇到問題時,他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隻好又跑來求助上司,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遇到難題立刻找領導。管理者解決一個下屬的問題很容易,但如果是10個下屬又該怎麼辦?如果每個下屬都有問題的話,上司豈不是成了救火隊員?上文故事中的企業家甲,正是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可想而知,這個管理者的時間肯定不夠用,因為所有的事都等著他給出答案。更嚴重的是,如果一個企業依賴這樣一位管理者,一旦他離開,便沒有人懂得如何解決問題,那麼整個企業的生存就成問題了。

管理者的角色是“造鍾”者而不是“報時”者,即啟發下屬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下屬該如何去做。短期來看,這樣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可能明明5分鍾就能說清楚的事情,卻用了很長時間來製定標準流程和規章製度。

如果坐上“直升機”來看,當員工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都受到啟發,懂得獨立應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整個組織的效益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