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峪關,又名黑穀關,大黑關,地處燕山山脈主峰霧靈山東北麓。
這個關卡正處於兩省四縣交界處,絕對是來往交通要樞之地。
三股道路於此交彙一點,向南到興隆,向東到承德,向西到京師,可謂咽喉要道,最早修建於洪武時期。
這是大明用來防止關外遊牧民族進入京畿的一處險關要隘,以此修築的長城總長有18裏左右,主要作用是預警和防禦。
也正是因為這個地方太過重要,是後金部隊入侵的首選,朝廷在此設下重兵。
黑峪關總兵力差不多有三百人,由一個守備統領,姓宋名孝安,其麾下有三個百戶所。
因為是邊軍,又身處在防禦外敵入侵的第一線,關卡的武器裝備還是不錯的。
各種防禦工事還比較齊全,尤其是火槍和火炮差不多能占據所有裝備的五成,可謂裝備精良。
而且軍餉之前也是時常拖欠,搞得大家都無心守備和訓練,總想搞點副業養活一家老小。
不過最近幾個月好像一切都變了,朝廷不但補發了他們多年欠下的餉銀,這樣原本低迷的邊軍士氣一下子高漲了起來。
盡管這幾年物價上漲了不少,可是能把之前的餉銀拿到手,已經屬於邀天之幸了。
大明最普通的士卒心中的想法就是如此淳樸,隻要朝廷能準時給他們發足額的軍餉,他們就能誓死保衛這個國家和身後的家人。
“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此時宋守備正在關卡中跟三個百戶商議事情,主要黑峪關各個垛口的防禦情況。
“諸位,目前關卡各項物資儲備狀況,你們各自彙報一下。”
“最近我的眼睛一直在跳,感覺總有大事情要發生,提前做下準備也好。”
負責最前線的吳百戶嚴肅地說道:“守備大人,目前的情況已經算是不錯,基本上夠大家夥半個月的使用量。”
“就是這個柴火比較緊張,畢竟每一擔都要後麵的樵夫辛苦運送上來,而且價格也比較貴,晚上值夜的弟兄們都在盡量省著用。”
其他兩個百戶也紛紛附和,大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宋守備麵對這種情況,也沒有好的辦法,他們常年守衛在長城上,很多東西都靠後方支援。
可是後方也難,甚至可以說他們附近的幾個縣都無比困難。
那些野豬皮的軍隊很多次都攻破邊境的長城,衝進大明的疆域四處劫掠,有時候幾十個城池都被攻破,大量的老百姓和物資都被搶掠帶到了關外。
很多時候破壞起來非常容易,而想要重新建設恢複元氣卻是千難萬難。
大明朝廷財政困難,很多時候就連軍隊最基本的軍餉都發不出來,更別提其他的東西了。
盡管距離上次敵人攻破城池已經過了好幾年,後方的民生與經濟還是沒有恢複過來,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百業凋敝。
之前他們黑峪關所有人的軍餉都被拖了半年,更早之前的也隻是半數發放,大家也是這樣熬了過來的。
隻見宋守備嚴肅地說道:“明天就是發餉的日子,我會把這些情況向上麵反映,爭取給我們這個地方配備幾個火爐子。”
“我可是聽過往的客商說過,目前在京師流行一種火爐子,隻要點上火,每天用四塊蜂窩煤就能燒一整天,方便極了。”
“不但能時時保證有活做飯,而且還能經常有開水泡茶。”
“如果我們真的有火爐子的話,那兄弟們可就享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