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遠去的漁火(1 / 3)

父母離開女兒湖到了長江。

父母在長江上打魚比女兒湖打魚難多了,江上風浪大水流急,小小的木船在江麵上就像一片樹葉在漂蕩。

父母剛到長江膽子小,隻到江邊的淺灘淺水,打些小魚小蝦。小魚有花毛魚、銀魚和沙鰍。沙鰍像女兒湖的泥鰍—細細長長,顏色金黃。

長江邊有一個碼頭,碼頭上開了幾家賣江魚的幹貨店和江魚館。

過江的人在碼頭上等輪渡時,都要到幹貨店看看,帶些大大小小的江魚回去。

到了吃飯的時候,過江的司機和旅客就會下車,在江魚館品嚐江魚的美味,一些初次過江的人,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吃了江魚嚐了鮮才走。

在長江打魚的日子裏,父母回來過一次。

那次,我看到父親比以前老多了,滿臉的皺紋,又黑又瘦。

我問父親是不是病了,父親說沒病,是被江風吹了的。

母親說:“江風吹老少年人,何況你爹是幾十歲的老人了。”

父母年紀大了,長江上打魚很辛苦也很危險。當初我就反對父母去長江。這次回來了,就想父母留下來。

父親不肯,他說:“有兩件事要完成:一是借你嶽父嶽母的錢要還。二是幾間屋一定要做,你不能老住在嶽父嶽母家裏。有了房屋,我和你娘有一日不能動了,好有個歇腳的地方呀。”

我說:“嶽父嶽母說過多次,錢不用還了。做屋的事以後再說,我找過毛牛兒,他答應了,你和娘住在知情屋裏。他還說,屋閑著也是閑著,隻有人住才是屋,沒有人住就是老鼠的窩。”

父親搖著頭:“我說過,人親財不親,你嶽父嶽母的錢一定要還。他們有兒有孫,要用錢的時候還很多。做屋的事也不能拖久了,借屋住也不是長久之計,住一月兩月可以,住一年兩年別人就會說閑話了。”

母親接著說:“歡樂也有幾歲了,是由你嶽父嶽母帶大的,你與小安還要生一個,等做了新屋,我與你爹就上岸帶孫子。”

我說:“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允許生二胎,到時會再生一個。”我沒把小安懷孕流產的事告訴父母。

父母回來時,帶了一些江魚回來,江魚要吃活的才有味,父母是把江魚放在一隻木桶裏用水養著帶回家的。帶回來的江魚比較多,全家人吃了幾天才吃完。

父母堅持要走我也留不住。走時,父親告訴我,說長江碼頭上南來北往的人多車多,特別是小車多。那些當官的和做生意的,過江時都會停車進江魚館,吃長江三鮮。一些有錢人還專門開著小車到江碼頭品嚐三鮮的美味。母親說:“刀魚、鰣魚和鮰魚稱為長江三鮮,這三種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父親說:“長江三鮮的價格比銀魚和沙鰍貴多了,吃的人多,魚又少,稀者為貴。我和你娘把船劃到連江湖汊和江上的洄水灣,那裏也可以打到刀魚,鰣魚和鮰魚。”

母親說,父親用江灘上生長的蘆葦,在江邊搭了一個草棚,晚上睡在草棚裏沒有風浪的幹擾,比睡在船上安靜多了。下雨天不打魚,在草棚裏吃睡也方便。

父親說,下次回家時要帶一隻小狗去守棚。白天人到江裏打魚去了,有狗守棚,棚裏的東西就不會丟失。多一隻狗就多一個伴,有了狗的叫聲也不寂寞,還可以給人壯膽。

父母走後,我打算提前弄一隻小狗回家養著,等到父母再回來時,狗就半大不小了。可是,十裏八鄉的狗已經很少,好長時間都沒有見到小狗崽。

改革開放後,老百姓見多識廣,吃也發生了變化,狗肉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過去上不了正席的狗肉成了招待客人的主菜,沒有狗肉不為敬。進餐館酒店,也少不了一盤狗肉或一鍋狗湯。

狗肉值錢,吃的人又多,時常有販子到鄉下買狗。打狗偷狗的也多了,一些盜賊晚上偷偷摸摸放毒藥,將家養的狗毒死,把狗皮一剮,將狗肉拿到市麵上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