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有以下一些大事: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1842年鴉片戰爭
1840年
1月29日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水勇夜襲長沙灣運銷鴉片的走私船,燒毀煙船23艘。
2月25日英軍向虎門發起攻擊,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守衛炮台,與敵人殊死格鬥,身負重傷,後壯烈殉國。
6月22日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喬治·懿律率領兵船16艘,武裝汽船4艘,運輸船28艘,士兵4000餘人,大炮540門,集結於廣東珠江口海麵,宣布28日封鎖廣州。戰端遂啟,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7月6日英軍攻陷浙江舟山島上的定海,後英軍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恫嚇北京清政府,致使清政府答應撤辦林則徐、鄧廷楨。
8月6日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外炫耀武力,並致函清政府,誣稱林則徐在廣東禁煙“ling辱”、“殘害”了英國官員,要求“昭雪”。同時,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
8月30日琦善與查理·義津在大沽海灘帳棚會晤。琦善轉述道光帝答複英方的內容,強調林則徐在廣東禁煙“辦理不善”,今後一定“秉公查辦”,為英國“代伸冤抑”。英方得此答複後,決定撤軍南下。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群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國。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稱天京。
1852年
11月24日廈門市1500餘華工,抗議英商合記洋行掠騙華工,在合記洋行門前示威。英海軍向群眾開槍,打死8人,激起廈門人民的憤怒。民眾憤起拆毀英國洋行,迫使其終止掠奪華工的活動。
1853年
4月23日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國庫頁島。
1854年
2月16日太平天國西征軍攻占漢口、漢陽,並分兵南下,直逼長沙。曾國藩因損兵折將曾投水尋死被救。後西征軍在湘潭戰敗,退守嶽州(今嶽陽)。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
2月29日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廣西省西林縣境內進行間諜活動,該縣知縣張鳴風將馬賴等26名不法教徒逮捕,並將馬神南等3人處死。法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打著“為保衛聖教而戰”的旗號,次年勾結英國向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
10月8日清朝廣東水師從停泊在廣州黃埔港的商船亞羅號上查出海盜嫌疑犯梁明太等12人,並將其逮捕。該船是中國人蘇亞成的商船,為走私方便,曾向香港英國當局領過一個通航證。廣東水師在船上搜查時,該證件已過期失效,船上不應再懸掛英國國旗。但是,英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故意挑起事端,誣稱中國水師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此即“亞羅號事件”,英國以此為借口,派軍艦進入珠江、炮轟廣州,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0月21日英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向兩廣總督葉名琛送交最後通牒,要求葉名琛放還因亞羅號船事件逮捕的全部水手,並賠禮道歉。葉名琛被迫答應全部條件,將12名被捕中國走私船水手交還。但巴夏禮借口禮貌不周,拒不接受。後英艦開入珠江,炮轟廣州。此事英侵略者純係尋找侵華借口。
1858年
1月5日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後,清廷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定”,同廣東政府要員一起被俘,送往印度加爾各答囚禁。後病死於加爾各答。
4月13日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後,派兵艦抵大沽口,在大沽口外駐兵。英、法、美、俄四國公使亦先後到達大沽口外,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恫嚇和外交訛詐。
5月28日沙俄用武力脅迫黑龍江將軍奕山與其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中國黑龍江省璦琿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其主要內容有: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把烏蘇裏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等條款。當時,清政府一度拒絕批準該約,至1860年被迫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才承認該約。
5月20日英、法聯軍20餘艘軍艦炮擊大沽炮台,清朝駐防軍奮起還擊,激戰2小時,擊傷敵艦3艘,斃、傷敵軍百餘人。後清軍潰散,提督張殿元等不戰而逃,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直逼天津城下。恭親王奕?說:大沽未敗之前可以抵抗,也可以和談;大沽失敗之後,隻能求和而不可抵抗了。清政府被迫派使臣求和。
6月12日沙俄軍隊強占烏蘇裏江口的伯力,改名為哈巴羅夫。1893年,又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
6月13日清政府欽差大臣桂良等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允許俄國在上海、廣州、台南、寧波、福州、廈門、瓊州等7處口岸通商與停泊兵船;若別國在中國開設口岸,沙俄享有最惠國待遇;沙俄在通商口岸設領事,實行領事裁判權,沙俄可在中國內地傳教等條款。
6月18日清政府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中美和好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清政府倘允許其它國家公使駐京,應準美國一律照辦;增開潮州、台南為通商口岸;耶穌教教士可在中國自由傳教;確定領事裁判權;擴大片麵最惠國待遇等。
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英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各通商口岸設領事;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南京為通商口岸;清廷向英國賠款400萬兩白銀;英國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和片麵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6月27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法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通商各口岸設領事;增開瓊州、潮州(後改汕頭)、台南、淡水、登州(後改煙台)、南京為通商口岸;天主教教士可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清廷向法國賠款200萬兩白銀等條款。
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1860年
5月23日江蘇巡撫薛煥與英、美、法等國勾結組織配有洋槍、洋炮的清軍武裝部隊,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該武裝稱“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流預。1862年,清政府授稱“常勝軍”,由英國軍官戈登統領。1864年,在昆山解散。
8月21日英法聯軍一萬餘人向大沽炮台發起攻擊,清軍堅守陣地,頑強抵抗,後因炮台火yao庫起火,敵軍趁勢猛攻,炮台失守。
9月18日隨英國侵華軍全權代表額爾金侵華的翻譯主任巴夏禮,在北京通縣被清軍捕獲,後釋放。巴夏禮竭力支持額爾金焚毀圓明園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
9月22日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後,鹹豐帝等逃往熱河,派恭親王奕沂留京媾和。
10月6日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麵對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自由搶劫3天。園內收藏的所有金銀珠寶、文物古籍、國寶奇珍,被洗劫一空。一些搬不動的古銅器、名瓷器、珊瑚屏風、象牙雕刻等,則以棒擊毀,必至粉碎而後快。18日,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3000餘名英軍手執火把衝入園內,千焰萬火騰空而起,使之變為殘垣斷柱,一片廢墟。
10月24日清欽差大臣奕?與英國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該條約將《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4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英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
10月25日清廷欽差大臣奕沂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簽訂《中法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中法天津條約》有效外,又擴大了法國的侵華權益:將《天津條約》賠款2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賠償過去沒收的天主教產;法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條款。
11月14日清廷欽差大臣奕沂與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在北京簽訂《中俄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璦琿條約》有效外,沙俄又獲得如下侵略權益:清廷將烏蘇裏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將喀什噶爾開為陸路商埠,並準許沙俄在喀什噶爾、庫倫等地設領事;沙俄在華享有領事裁判權等。
1861年總理衙門建立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71年
7月4日沙俄出兵強占伊犁,野蠻屠殺當地居民,並宣布永遠占領伊犁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