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貝克特和他的荒誕劇(1 / 2)

吳嶽添

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是先用英語後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於一九○六年四月十三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裏,一九二三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一九二七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擔任為期兩年的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喬伊斯,並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一九三二年辭職後專事創作,同時先後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遊,在一九三七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後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裏當雇工。和平剛剛恢複,他又誌願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裏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貝克特早在二十年代末就開始文學創作,用英語寫作了評論《普魯斯特》(1931),長篇小說《莫菲》(1938)和《瓦特》(1942)。二戰以後,他把《莫菲》譯成法文,並且改用法文寫作了《莫洛瓦》(1951)、《馬洛納之死》(1951)和《無名的人》(1953)等小說。他的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寫法截然不同,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大多是人物的內心獨白,具有現代主義的、特別是新小說的風格。

這些小說裏的主人公都是孤獨的流浪者,例如《莫菲》裏的主人公是一個不願活著、隻希望死去的流浪漢。《莫洛瓦》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人公莫洛瓦是個半癱瘓的流浪漢,他拄著一雙拐杖,在內心聲音的指引下去尋找母親,結果迷失在森林深處,偶然用拐杖打死了一個老人,最後在到達森林邊緣時精疲力竭地死在深溝裏。第二部分的主人公是莫朗,他奉命去尋找莫洛瓦,結果重複了莫洛瓦的經曆,逐漸變得癱瘓,而且也打死了一個人,似乎莫洛瓦附在了他的身上。《馬洛納之死》裏的主人公馬洛納是一個孤獨的老人,除了一個女人定時給他送點食物之外,完全封閉在一個監獄般的房間裏。他眼看著自己的身體逐漸消瘦和麻痹,隻能用僅有的力氣在紙上塗抹一些與他本人同樣可怕的畫像。《無名的人》的主人公不知在說些什麼,甚至連名字都沒有。這些作品實際上是新小說的先驅之作,但是很難被人們理解,因此在當時影響不大,倒是後來的荒誕派劇作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他寫於一九四八年的兩幕劇《等待戈多》(1952),曆來被認為是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一九五三年一月五日在巴黎先鋒派小劇院“巴比倫”首次上演後,很快就取得成功並引起強烈反響。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是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隻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著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麵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麵在語無倫次地夢囈。最後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隻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候,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隻能毫無希望地等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