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熱鬧的“鬧市口”(1 / 1)

在北京城裏叫“鬧市口”的地方可能不止一處,據我所知,在現在的複興門附近就有一個原叫鬧市口的街道。我所說的鬧市口,卻隻是一個小十字路口的名稱,其位置就在現在的北京站口中心位置。

現在,站在北京站口四望,南是寬闊的北京站站前大街和巍峨雄偉的北京火車站及兩側高大的現代化建築;北是朝陽門南小街;東、西是寬闊的建國門內大街,即東長安街沿線;四周高樓林立,街道上車輛川流不息。然而,60歲以下的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今日的北京站口周圍地區,有多少胡同、多少住戶和商家消失了。即使60歲以上的人,大概也隻有該地區當時的住戶能對這一地區的昔日麵貌做出描述。

1958年以前,大約在現在的北京站口中心位置,也是由四條街道彙合成的十字街口:東邊的街道叫“東觀音寺胡同”;西邊的街道叫“西觀音寺胡同”;南邊是“南小街”;北邊即現在的“朝陽門南小街”,原稱“方巾巷”。這四條街道彙合的十字街口,當時稱為“鬧市口”。而鬧市口四周的街道,又分別連通多條胡同,除今日的朝陽門南小街兩側的胡同還保留大部分外,東、西、南的胡同基本全消失了。其周圍的主要胡同,因為在本書的其他文章中會一一涉及,所以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當時,這一街口為什麼稱為“鬧市口”,我未從書上得到考證,隻是聽老人們介紹,是因為這裏非常熱鬧而得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當時住在鬧市口北邊方巾巷街西側第一條胡同——南衣袍胡同1號院,出胡同口向右一拐即鬧市口。至1958年此地拆遷,我與此處結緣十年,所曆之事仍記憶猶新。當時此處的確非常熱鬧,僅從街口四麵看,真可謂店鋪林立、攤販成群,街口西南麵是一家酒館(時稱“酒缸”);東南麵有早點鋪、豬肉鋪;東北麵是油鹽店、修自行車鋪;西北麵是一座“警察閣子”(因當時這裏過往車輛較多而設的民警值勤處)和糕點鋪等。此外,路口西北麵的便道上,還有賣炸三角、炸油餅、麵茶等的攤販;路口西北麵的牆壁上常貼有電影海報,海報隨著新影片的上演而隨時更換,常引得路人駐足觀看……要知道,當時的北京城裏沒有太寬的街道,鬧市口在當時就算是較寬闊的路口了。當時北京市的人口不是很多,但鬧市口是一個人口較集中的地方;當時北京城裏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三輪車、自行車、畜力車,街道上偶爾有輛小汽車或卡車通過,在人們眼裏就算稀罕物了,但說鬧市口行人、車輛川流不息,在當時來講,一點也不為過,確實與它的名稱是名副其實。有一件事兒足以說明當時這裏的熱鬧程度。

那時候,我們出門到東、南方向必須經過鬧市口。因這裏行人和各種車輛較多,所以像我們這些學齡前兒童出門經過此地,一般都由家長帶著。有一次,我的妹妹(當時隻有3歲多)戴著一個硬紙做的戲劇人物麵具,由我母親帶著去南邊一條胡同的朋友家串門兒。走到鬧市口時,母親遇到一位熟人,便和對方交談了幾句,然而就這麼短短的一兩分鍾,母親便發現妹妹不在身邊了。當時正是下班鍾點兒,鬧市口這兒人和車都很多。我母親以為妹妹跑回家了(因剛出我家所住的胡同口),於是趕快跑回家去找我妹妹。待回家後才發現,妹妹並沒回家,這下子可把母親急壞了。要知道,當時街道人很多,如果妹妹被人帶走就壞了。正在母親著急之時,一位鄰居的大嬸跑進我們院子對我母親說:“大姐,我看見有一個小女孩,戴著麵具在警察閣子裏哭,警察叫她摘下麵具她就不摘,我聽聲音像你女兒!”於是我母親趕快跑到警察閣子,果然是我妹妹正在那裏哭,而警察正在哄她,見到我母親,妹妹立刻跑到母親身邊。警察同誌對我母親講,他剛才值勤時,看見一個小女孩兒戴著麵具往西跑,因當時人、車都很多,怕碰著孩子,於是便跑過去,把孩子帶回了警察閣子。我母親聽後,不住聲地向這位警察道謝。那時候,北京城裏的大部分胡同和街道的行人和車輛都不多,而鬧市口屬於非常“亂”的地方了,所以叫熱鬧的“鬧市口”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