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世:先生,判決,我說,先生,我要……
不讓我說話,別的人還能指望有什麼公道啊!
1649年1月30日,倫敦迎來了一個晴朗寒冷的冬日,上千名倫敦市民懷著憤怒和興奮的心情,圍聚在王宮內的白廳廣場上,等待觀看一場斷頭的刑罰。
這一天要被送上斷頭台的,就是英國曆史上那位因被砍頭而載入史冊的國王,倒黴的查理一世,他因為這次著名的砍頭被後世尊諡為“殉難者”。幾天前,他被議會以“暴君、殺人犯、我國善良人民的公敵”的罪名被判砍頭,這在英國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砍頭隻是手起斧落、一刹那間的事情,不過,導致查理一世先生被砍頭的原因則要追溯到本世紀初。
1603年,晚年被稱為“凶狠的老母雞”的伊麗莎白一世撒手西去了,她的逝世不僅結束了一個王朝,也結束了君主**的巔峰時期。
精明強幹的伊麗莎白的統治,提高了英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不過她的政治智慧也強化了**王權。而且,伊麗莎白也給她的繼任者留下了難以解決的財政和宗教問題。
後伊麗莎白時代是一個考驗國君智慧和統製國家能力的最佳時代,這個舞台不接受拙劣的演員。
接替伊麗莎白女王王位的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他即位後改稱詹姆士一世,成為英倫三島四個地區的第一個國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在走馬上任之前,詹姆士已經在蘇格蘭當了35年國王,他了解蘇格蘭勝於英格蘭,這就注定了詹姆士不能解決潛在的種種棘手問題。在曆史的轉折點,上帝給英國人送去了一個沒有雄才大略的國王,這對處在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英格蘭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幸。
我們的國王受過良好的教育,記憶力強,熱愛學術,年輕時還寫過詩,是一位學者型國王。他還擅長寫論文,在著名的《國王的天賦能力》和《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兩篇論文中,詹姆士根據“蘇格蘭的習慣”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於上帝,不受人間法律的製約,而議會的權力來自於國王。
這使我們這位人品端莊的國王與議會的關係處於長期的緊張和對抗之中,雖然他並不像他的下一個世紀的同行、因製造“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這句名言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那樣將“君權神授”觀念付諸於實踐,去實行絕對的君主**。
但是,不幸的是,滔天的洪水還是在詹姆士死後席卷了整個英格蘭。雖然他幸運地在災難爆發之前退出了曆史舞台,前往永恒的天國與仁慈的上帝討論“君權神授”的問題,而把所有的隱患和可怕的災難以及那頂誘人的王冠一起傳給了他的寶貝兒子查理,外加60萬英鎊的債務。
查理一世和議會
1625年,被後世稱為“殉難者”的查理一世登上了王位,年輕的國王遠不及他的父親明智,卻和他的父親一樣固執——他是一個堅定的“君權神授”主義者。啊,對了,我們這位國王說話有點口吃,做事優柔寡斷,實在不像一位有著君權神授的堅定信念、乾綱獨斷的君王。
他將君權神授理念付諸於政治實踐中,從而將他和英格蘭卷入了一場浩劫之中,而且,這場浩劫在他被砍了頭之後還肆虐了幾十年。
曆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認為,一個國家的轉型猶如國家這條大船穿過“曆史三峽”,過程驚濤駭浪,其後海闊天空。這時的英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國王作為國家這條大船的船長,其個人能力和為政之道對於國家能否安全地穿過“曆史三峽”至關重要。
不幸的是,查理一世船長不僅船技平平,而且還和他的大副——議會屢有衝突,英格蘭
這條大船就凶多吉少了。
這時距離著名的《大憲章》頒布已經過去了400多年了。
400多年中,英格蘭的土地上經曆了一次次王朝更替,先後有17位國王統治過這個國家。在一代代國王的統治下,英格蘭君主製度逐漸發展成為君主**製度,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手上達到了頂峰,在英國國家的統一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不過,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在王權壯大的同時,議會作為貴族、主教和鄉紳的代表,也發展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唯一可以和國王抗衡的力量。
在英國早期的曆史上,“議會”的最初含義並不是一個機構,而是指一種機會——貴族和國王在大議事會上交談或談判的機會。從議事會議演變成一個機構後,議會在早期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權力,隻是替國王向各地攤派捐稅和處理貴族土地問題。
但是在1215年《大憲章》頒布之後,這種情況在其後的幾百年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議會的權力和影響開始增大,從控製征稅權開始,議會逐步控製了國家的財政,在國家事務中有了越來越大的發言權。
王權和議會這兩種力量此消彼長,到了查理一世時期,力量的天平已經逐漸向議會一方傾斜了。查理一世先生私德無虧,但是一個人要和形勢以及曆史大勢對抗,即使貴為國王也隻能注定以悲劇收場。於是,一場王權和民權之間的搏弈,在新的形勢下展開了。
雙方第一次重要的博弈是在1625年6月間正式上演,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查理上台之初,導火索則是稅收問題。
查理一世上台後,很快就麵臨著棘手的財政危機,危機的原因是英國與西班牙、法國這兩個天主教國家之間錯綜複雜的宗教戰爭。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對付兩個強大的對手需要龐大的軍費來支持這場戰爭,而軍費全都要國王自己掏腰包。因為當時的政府和王室合為一體,除了王室自己的開支外,國王還必須為王國一切事務買單。
那麼,查理一世從哪裏獲得這些費用呢?
在歐洲,從中世紀開始的慣例就是“國王靠自己過活”。國王的主要收入來自王室領地收入、法庭罰金、城市交納的稅收等等。在英國,國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稅收。所以,查理一世想要獲得戰爭經費,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稅收。
不幸的是,由於有《大憲章》和議會的製約,查理一世在收稅這件事上是不能隨心所欲的。
在1625年6月召開的議會上,議會沒有批準查理一世因為與西班牙和法國的戰事而征稅的要求,而且還廢除了國王可以終身征收關稅的特權,宣布查理一世隻可以征收一年的關稅。年滿之後每年必須經過議會表決同意,方可繼續征收。
沐浴在伊麗莎白女王耀眼成就和君權神授思想影響下的查理一世感到非常惱怒。
查理一世堅定地認為:國王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因此,除了上帝他不對任何人負責,國王的權力至高無上。查理一世在一個新的時代死守不合時宜的君權神授的教條,這是他一生中最明確的信念。
以後的曆史證明,他為自己過時的觀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憤怒的查理一世解散了議會,自行向商人征收新稅,向鄉紳強製性貸款,但是議會反對派暗中活動,領導民眾的抗捐抗稅。於是王權和民權之間的最激烈的較量,在英國曆史中又一次開始上演。查理一世不幸成為這場較量中的的主角。
1628年,在對抗中處於下風的、財政枯竭的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開議會。
鑒於查理此前的作為,所以這次議會一召開,就遞交給國王一份《權利請願書》,表示:願意為國王籌集軍費,但是這必須以國王承認議會的傳統權力為前提。
《權利請願書》重申《大憲章》原則,要求國王不經法律審判不得關押臣民,不經議會同意不得開征新稅,任何人未被法庭判決有罪,國王不得剝奪他們的財產。
議會開出了35萬英鎊的價碼,換取國王批準《權利請願書》。債台高築、急需用錢的查理一世接受了這份《權利請願書》。
但是,到了第二年,國王可能覺得這個價碼太低,他開始反悔了。國王和議會的衝突一下變得白熱化,議會當即號召民眾不要再向國王交稅。查理一世覺得向議會這隻鐵公雞要錢越來越困難,作為回應,他派傳令兵強行解散議會。
在匆忙之中,下院議員們的應對之策是將會議廳大門反鎖,把議長按在座位上通過了一項決議,指出:任何企圖改變國家的宗教信仰或不經過議會同意擅自征稅的人,都是國家的敵人,應該被全民族所打倒。然後,議會就被查理一世解散。
議會在英格蘭已經召開了三個多世紀,卻在查理一世時期被解散了。當時英格蘭沒有常備軍,也沒有有組織的警察隊伍,由自由民組成的民警和民軍是國家可以依靠的唯一強製性力量。
傳統上,國王的統治要依靠臣民的忠誠和議會的配合來進行。
現在,議會被解散了,可憐的查理隻好強打精神親自出馬,乾綱獨斷,依靠**王權統治英格蘭。
當然,沒有了議會對堅持君權神授的查理來說並非沒有一點好處,他現在可以想方設法地增加稅收、製造各種收取罰金的借口,他還將各種有利可圖的貿易加以壟斷,然後靠出賣專利權來發財,這在和平時期對於應付王室開支是足夠了。
曆史上將這十一年的統治稱為“殘酷統治”時期,高額的稅負和宗教迫害使國內老百姓怨聲載道。
不過,在長達11年的無議會時期裏,英格蘭人並沒有忘記幾個世紀以來的那條規則,那就是:“王在法下”。
就在無議會期間,英國發生了一件著名的訴訟案,從而帶來了一個憲政問題,即“王在法下”的問題。
1635年,查理一世在全國開征了一種新稅“船稅”。對於這種沒有經過議會批準就開征的新稅,一位叫約翰•;漢普頓鄉紳依據《大憲章》率先提出拒付船稅,這一舉動引起了全英格蘭的關注。
案件被提交到財務署進行審理,漢普頓的辯護律師宣稱:“為保障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國王的特權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到法律的限製”。真是時勢造英雄,一時間,原本默默無聞的漢普頓先生成了一個反對國王專權的英雄。
反對王權的本質是反對**,這也是一個現代國家必須的政治基礎。後來的曆史證明,英國人隻花了很少的學費就學到了這一點,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少。
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口袋裏沒幾個錢的查理不幸卷入了一場戰爭。
本來,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的話,查理很有可能像他那走運的父親一樣,把危機轉嫁給他的繼承者,自己得以善終。不過,這也怨不得別人,因為這場戰爭是查理自己不明智地挑起來的,他因為宗教問題使自己和蘇格蘭陷入了一場宗教戰爭。
1639年,窮困潦倒的查理打不下去了,他被迫向蘇格蘭求和,雙方暫時停戰。不過,這並不符合我們這位高傲的國王的性格,以及他對上帝的堅定信仰,他要繼續打下去。
事態的發展證明,這最終導致了他被砍了頭。
1640年,完全靠強製手段搜刮錢財的查理走投無路了。
為了迫使蘇格蘭人服從自己的意誌,他要繼續打下去,但是這位倒黴的國王去哪裏弄到足夠的錢再啟戰端呢?走投無路的查理一世被迫飲鴆止渴,召開被解散11年的議會,討論征稅籌集軍費的問題。
結果,議會剛一召開就要求國王取消近年來的暴政,否則議會拒絕討論征稅問題。查理讓憤怒駕馭了自己的理智,他又一次解散了議會。這屆議會被稱為“短期議會”,因為它隻存在了三個星期。
不過,危機並沒有因此得到緩解,與蘇格蘭的戰爭繼續進行。不名一文的查理再也掏不出錢來支撐這場戰爭,他的軍隊麵臨兵變,而不甘罷休的蘇格蘭人也在一邊虎視眈眈地等著他支付戰爭賠償。不幸的查理甚至借不到一個便士。
絕望的查理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他被迫宣布重新選舉議會,在這一年的11月議會再一次召開了,這次議會存在了近20年,被稱為“長期議會”,被後人視為革命開始的標誌。
不過,這屆議會並沒有買查理的帳,議會召開後立即對查理的**統治進行了清算。議會首先迫使查理逮捕了他的得力助手斯特拉福德伯爵和勞德大主教,然後又以叛國罪判處斯特拉福德伯爵死刑。
1641年5月12日,斯特拉福德伯爵在憤怒的20萬名倫敦市民的圍觀之下被砍掉了腦袋,這是在即將到來的內戰中被砍掉的第一顆腦袋,斯特拉福德伯爵成了這場內戰中第一個不幸的犧牲品,查理一世的統治就這樣開始落下帷幕。
隨後,議會又通過了一係列法律,重申一切稅收都必須經過議會批準,並通過《三年法案》,規定議會必須定期召開以及國王無權解散議會。
雖然查理一世作出了這麼多讓步,但是議會裏麵的一部分希望對王權作進一步限製,1641年11月,議會通過了這些議員提交的《大抗議書》。查理一世決心不再讓步,他要用武力捍衛國王的尊嚴。
每一個去倫敦的外國遊客都會對這裏眾多的古老建築和傳統儀式留下深刻印象。不過,這些傳統儀式後麵的故事就鮮為人知了。
坐落於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議會所在地,每年英國國王(女王)去議會去致詞時都要舉行一個獨特的儀式,至今已經延續了300多年。
當英王來到上院後,派遣一名手持黑杖的信使去這座大廈另一端的下院會場,通知下院的議員到上院聽取英王的講話。但是當信使走到下院附近時,下院的警衛立即鎖上大門,不讓信使進入,這時信使用黑杖在下院大門的銅環上連敲三下,要求進門。
在下院議長表示同意後,警衛打開大門讓信使進來。信使進入下院後向議長深深鞠躬,傳達英王旨意。然後,議長起身帶領下院議員魚貫走入上院。
這一猶如演戲般的、使不明就裏的人感到可笑的儀式起源於1642年英國曆史上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它使國王與議會的衝突達到了頂點。
1642年1月,查理一世親自出馬,帶著他的手下闖進下院,以叛國罪的罪名要抓捕與他對抗的5名反對派議員領袖。但議長針鋒相對,慷慨陳詞,說他隻聽從議會的指令,斷然拒絕交出這5名議員。查理一世碰了一鼻子灰,隻好悻悻地離開下院。議員們在議會會場高喊:“特權!”、“特權!”,以抗議查理一世的粗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