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概述(1 / 3)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為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的我國所要實現的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目標指出了努力方向。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要將城市建設成“生態城市”,因此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基本概念的梳理是邏輯的起點。

第一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生態城市的相關內涵,是真正搞好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前提。

一、生態城市的含義和特點

(一)含義

生態城市可以理解為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以人為核心,由社會、經濟、環境子係統複合而成,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市發展規劃,目的在於形成和諧的社會、高效的經濟、宜居的環境、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城市複合生態係統。

生態城市的定義,還可以從多方麵理解。從城市設計角度而言,生態城市是一個自組織、自調節的共生係統,它包括自然地理層次、社會功能層次、文化與意識層次三個層次,強調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以及生態良性循環。從分析城市的生態係統來看,隻要實現生態係統良性運作的城市就是生態城市。對於生態工程理論而言,生態城市是應用生態工程、環境工程、係統工程等現代化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城市經濟係統,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生態城市可以看作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代表了社會進步和人類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願望。生態城市這一概念包含著辯證的自然觀和係統的區域觀。“自然融入城市,城市融入自然”是生態城市基本的價值觀。

第一章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概述

(二)特點

1和諧性

這裏的和諧不僅指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的和諧,還有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和諧。在過去的發展中,人類過於重視物質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環境,從而一度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緊張,生態城市的發展就是要改變這一狀況。

2高效性

這包括高效益的轉換係統和高效率的流轉係統。在“自然物質—經濟物質—廢棄物”的轉化過程中,必須是自然物質投入少,廢棄物排泄少。流轉係統則是以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為支撐,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等的運動創造必要的條件,從而減少經濟消耗和對城市生態的汙染。

3整體性

生態城市追求的是在新秩序下尋求整體的公平發展。規劃、建設、管理城市時,不僅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更要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僅僅是一個方麵的生態化不是生態城市,整體的生態化才能稱為生態城市。

4持續性

要保證城市健康、協調、持續的發展,不僅要保護自然環境,還要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資源,並保證可再生資源的自我更新,保持生態的多樣性,保護一切自然資源和生命支持係統。

5區域性

生態城市是在一定區域空間內人和自然的完美結合,要從更廣闊的時空角度來考慮。生態城市要強調與周邊地區保持較強的關聯度,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治理的區域合作,形成區域共同體。

二、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一)促進宜居城市發展

宜居城市是指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夠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適宜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包括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文化豐富、生活舒適、景觀優美和公共安全六大要素。

1實現經濟繁榮

城市是區域經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中心,是經濟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種非農產業活動的載體。城市隻有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先進的產業結構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才能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收入,才能為宜居城市物質設施建設提供保證。

2促進社會和諧

隻有政局穩定、治安良好、民族團結、各階層融洽、社區親和、城鄉協調發展的城市,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充分享受豐富多彩的現代城市生活,才能將城市視為自己物質的家園和精神的歸宿。

3豐富文化內涵

曆史文化遺產豐富,文化設施齊備,文化活動頻繁,城市文化氛圍濃鬱,這些能體現出城市的文化內涵。隻有文化豐富厚重的城市,才能稱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發揮城市環境育人造人的職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體素質。

4創造舒適生活

生活的舒適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麵:居住舒適,要有配套設施齊備、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網絡發達;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等)質量良好,供給充足;生態健康,天藍水碧,住區安靜整潔,人均綠地多,生態平衡。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就是要為人們創造更加方便、更加舒適的高品質生活。

5構建優美景觀

城市是一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複合體,景觀優美怡人是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協調,又要求人文景觀(如道路、建築、廣場、公園等)的設計和建設具有人文內涵,體現人文關懷,從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6提供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暴雨、瘟疫,防禦和處理人為災害如大暴亂、恐怖襲擊、突發公共事件等,確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能力強弱程度。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隻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樂業。

(二)發展城市綠色經濟

1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生態文明城市要把節能減排和促進循環經濟、低碳產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組織編製相關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建立推動綠色經濟增長的組織機製和保障措施。同時,應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製,加快淘汰置換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後產能,確保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培育全民綠色意識,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公民和社會組織進行低碳消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新能源應用,發展低碳經濟。

同時,認真落實節能減排任務,規範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建立健全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體係,完善和落實促進節能減排的市場準入標準、強製性能效標準和環保標準,促進綠色經濟增長;加強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流域的汙染防治,嚴格控製工業廢氣汙染、機動車尾氣汙染、加油站油氣汙染、餐飲業油煙噪聲汙染和工地揚塵汙染,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加大水係治理力度,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同時,加大汙水處理廠以及垃圾填埋場的建設,穩步推進農村汙水治理全覆蓋。

2推進農村生態建設

農村的生態城市環境相對城市而言,遭到的人為破壞相對較小,因此保護農村生態,推進農村生態建設,實現農村生態城市環境持續、健康發展就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各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正逐步發揮農村地區在生態城市環境保護方麵的積極作用,逐步形成了一些具體的落實農村生態保護的措施和方法。各地區應逐步把生態示範小區列入鄉鎮政府目標考核內容,作為幹部政績考核依據之一;地區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的資金給那些成效顯著的鄉鎮、村,並適當給予資金補助和獎勵。

3加強森林資源保護

森林資源是能夠增加人們經濟收入的綠色財富。城市在發展森林資源時應注意從生態城市環境建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局出發,實施森林分類經營的新林業管理體製。對林業用地,按照森林的功能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同時,林業主管部門應堅持依法治林,全麵落實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限額采伐林業資源,加強林地保護管理,保證森林資源的治理和植被恢複;穩定和規範木材流通管理秩序,並積極做好病蟲害防治,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活動,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確保生態城市環境的健康穩定發展。

4打造生態旅遊產業

我國幅員遼闊,旅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生態旅遊發展前景廣闊。開展生態旅遊,有利於保護自然資源,促進城市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旅遊要避免單純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高汙染、高消耗的破壞。旅遊業是對資源、環境依存度極高的產業,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生態城市環境是旅遊業賴以發展的基礎。生態旅遊被認為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遍重視並迅速發展。發展生態旅遊項目,不僅可以提高當地的人均收入,而且能積極改變當地相對滯後的經濟發展狀況,對活躍地方經濟,實現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實踐意義。

(三)綜合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1生態城市建設與生態科學知識教育普及融合

首先,重視黨政幹部的生態知識教育。在黨校等培訓機構設立生態文明建設課程,開設環境保護專題講座,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國家、省、市生態城市環境保護相關的培訓班、研討會並進行實地考察,提高黨政幹部的生態文明素質,使政府在決策和執行活動中自覺融入生態環保意識。其次,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宣傳教育,促進公眾傳統價值觀的轉型。開展市民生態城市環境教育,通過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活動日,積極開展群眾性生態科普教育活動。建立一批生態城市環境教育示範基地,使其成為集生態教育、生態科普、生態旅遊、生態保護於一體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再次,加強在校學生生態城市環境教育,幫助他們培養生態文明觀念和意識,努力造就具有生態城市環境保護知識和保護意識的一代新人。

2生態城市建設與創建文明社區融合

在創建文明社區活動中,結合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在社區居民中提倡使用生態環保產品、節能技術,提倡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二次使用,提倡使用環保型交通工具以減少廢氣、噪聲汙染,提倡使用生態建築,用生態建材進行適度裝修,提倡食用綠色食品,教育社區居民不購買和使用對環境有害的商品,對生活垃圾進行分級分類處理,養成科學、衛生的生活習慣。

3生態文明建設與培育農村鄉風文明融合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鄉風文明的要求,充分利用鄉風文明評議這個載體,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倡導簡約和諧的綠色消費觀念。在村民中逐步改革陳規陋習,破除封建迷信,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反對奢侈浪費、大操大辦,引導、培育一種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簡樸的生活方式。通過農村鄉風文明的評議,表彰對環境具有積極影響的新人新事,對有悖於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予以批評,在農村形成強大的生態文明輿論氛圍。

4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修複融合

一方麵要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汙染的防治。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帶來的煤煙型汙染長期存在,機動車的大幅增加對城市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酸雨汙染對南方地區大氣環境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農藥、化肥、地膜等造成的土壤汙染則直接關係到我們的食品安全,加大汙染治理力度已刻不容緩。另一方麵要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全麵改善城鄉生態城市環境。重視生態城市環境功能的修複和自然修複,加強天然林和天然草原植被保護。推進生態修複工程建設,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生態治理工程,遏製生態城市環境惡化的趨勢。

第二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當前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發展至今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充分認識並解決這些問題,是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任務。

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城市環境保護,經過多年努力,全民環保意識普遍提高,環保措施力度加大,環保投入大幅增加,環境質量有不小的改善。但是,環境汙染問題依然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製。水環境汙染相當嚴重,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水質為劣五類,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麵狀汙染;大氣汙染問題十分突出,城市中空氣質量超標現象時有發生;固體廢物、城市垃圾、“白色汙染”問題仍然嚴重;城市垃圾真正達到無害化處理的能力還十分有限;城市噪音擾民現象十分普遍。這些環境問題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健康。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生態城市環境建設進行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獲得國家批準建設生態省,截至2011年7月,我國已有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河北、廣西、四川、遼寧、天津、山西等14個省(區、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另有5個省正在啟動中。我國生態省、市、縣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除此之外,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生態學學會以及其地方學會舉辦了多次全國性和地方性學術討論會,將學術研究與交流推到了高潮。

生態城市建設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1990年以來,國際生態城市大會定期在全球不同特色的城市和地區舉辦,探討、交流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理論與實踐,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002年8月19日至23日,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大會在深圳召開,討論並通過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深圳宣言》,這是世界城市生態建設第一部綱領性文件,對世界城市建設與發展以及人居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