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企業中都有很多的創業元老。這些元老為企業出過力,也為企業流過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元老們的勢力逐漸得強大起來,而能力卻逐漸得下降了。麵對這一問題,企業家該如何處理呢?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的跟其他企業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創業元老隱退這一非常頭痛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何享健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口號。這一轉變立刻在企業內部掀起不小的波瀾,有些被“剝奪”了崗位的“元老”找到當家人何老總,說他“喜新厭舊”“過河拆橋”……
這些人都是當年一起創業的夥伴,曾經摸爬滾打的戰友,從內心來講,何享健也不希望他們離開,但是企業要發展,就必須作出一些艱難的選擇,承受變革的陣痛。麵對前來質問的人,何享健不怒不惱地讓秘書搬來一台電腦,對氣勢洶洶的來者們說:“試試看,你們誰能玩得轉它?誰行,明天就官複原職!”這些隻有小學、初中文化的元老你看我、我看你,無言以對。這就是在美的流傳甚廣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關於這一事件,美的創業元老之一的陳序強解釋說:這個事情並沒有外界傳得那麼離奇,似乎有點故事化了。那二十幾位老員工實質上不能說是退出,雖然大家共同湊了5000元辦企業,但性質是街辦企業,是集體的,他們都沒有所謂的股份製,就是大家齊心合力在街道辦了一家小企業,每個人都在裏麵就業,就好像是一名員工。大家想的就是一起辦好廠,不會有現在的股份意識。當時要辦一家企業,街區沒有錢,隻好大家出錢集資,有單有據,後來企業發展,再把錢還給他們。
第一批入廠的員工到“北碚塑料生產組”這家街道辦的企業打工,並不是拿著股份的原始股東概念,不是像現在10個、20個人,大家成立一家企業,自己有可能是股東,而那時每個人心裏的想法隻是員工而已,不過是第一批員工罷了。
所以,不論是第一批員工,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也好,都屬於員工性質,企業發展了,自然階梯輪換接替。美的的創業元老大部分是自然退休,這樣的老員工占絕大多數,中途離去的也有,有個別的元老因為身體原因或者個人發展的理由而離開了企業。他們都是自己走的,而不是何享健讓走的。後來美的風扇搬遷到中山,就有很多老員工說,離家太遠不方便,不願去。他們大多數現在每月還有工資,你可以一次性把全部工資領走,也可以逐月領取一直到你退休。
2005年11月7日,“退休高層異地生產基地考察團”考察歸來,這些隨著美的一起成長、“大半輩子奉獻給了美的事業”的美的元勳,目睹了美的飛速發展的奇跡後,興奮不已。作為美的老領導,在退下來近兩年後,重新考察了美的異地生產基地後,對美的現在的發展深有感觸,特別是武漢基地從建廠到投產僅用了半年。
何享健對自己一直從事的空調生產充滿了信心:“1985年的時候我們還隻是小規模、‘作坊式’生產空調,現在已經發展到四大基地,生產能力超過1000萬台,再過幾年,產量翻倍是絕對有可能的。”
通過這次對美的異地基地考察,他們看到美的在不斷發展壯大,看到後繼有人,個個都很開心。“美的隨著規模的擴大,也培養了大批年輕有為的經理人。美的現在在何享健的正確領導下,再加上一批年輕、有文化、有責任感的人擔當要職,有望突破500個億,這充分證明了美的的實力。”
“1986—1987年的時候,我們財務統計每天銷售收入能有一萬元就很不錯了,今天,美的每天的銷售額都遠遠超過一個億。”一直從事財務工作的靜姐回想當時的情景,她說完不禁笑了,那笑聲中飽含著喜悅。
不難看出,企業中的元老隱退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就如同美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那樣。在元老離去的過程中,企業的高層並沒像人們傳說中的那麼不近人情。美的企業使元老感受最深的是對他們的尊重、感激、不離不棄。當然,也隻有給企業的元老充分的尊重、感激和不離不棄,元老們也才會站在企業的角度為其利益著想,自然也願意心甘情願地把職位讓給那些更有能力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