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這是楚歌第一眼的判斷。青花瓷始於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其生產技術成熟於元,盛行於明清兩朝倒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數百年來,青花瓷一直是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鑒別其年代和真偽的主要方式是從顏色入手。1993年嘉士得香港春拍會上,一件明朝永樂年間的束蓮花卉紋菱口盤曾拍出一百五十萬五千元港幣的高價,由此可見青花瓷器價值的一斑。
第一次獨立看貨就碰上這樣的寶貝,楚歌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心髒的跳動也開始加速,雙手微微顫抖。楚歌很清楚,自己要是以這種心態去看,肯定很難發揮出最好水平。
閉上眼睛,深呼吸,調整一下情緒,楚歌這才將眼睛朝這件青花盤仔細看了過去。看瓷器一看顏色,這件彩繪青花盤,上麵繪有八仙過海的圖案,露胎色澤潔白,沒有窯紅出現,乍看很像出自清朝雍正年間。
關於青花瓷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如果這件瓷器真的是雍正年間的產物,那其價值就不可估量了。
楚歌的心神完全被這件瓷器所吸引,輕輕的捧起盆子翻了過來,盆子的底部赫然出現了四方型的紀年款,上書“雍正年製”。
一直注視著楚歌的老吳,看著楚歌的眼神從狂喜到平淡,最後又從平淡歸於惋惜,把盆放回盒子後,楚歌用一聲歎息結束了這次鑒別。
“哎!可惜了,這件青花盆雖然做工精細,年款也是雍正年製,但其實是一件贗品,隻是做的太真,尋常人很難看的出來。楚歌說這番話時語氣很肯定,肯定的有點老氣橫秋的味道,一如那些在古玩界浸淫多年的老手。
“是麼?你倒是說說看,為什麼是贗品?難道上麵的紀年款有假不成。”這件瓷器老吳收藏時是找人鑒定過的,當時被認為是難得的真品,也是老吳引以為傲的收藏,現在楚歌說是贗品,老吳自然不屑,語氣裏甚至帶有嘲諷。楚歌隻是一個毛頭小子,說出來的話在這行總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楚歌沒有介意老吳的語氣和不屑的神情,而是看著老吳肯定的說:“對比紀年款上釉色和盆上的釉色,很難看出有什麼差別,我之所以認為它是贗品,主要是從字跡上來識別。”說著楚歌指著盆上的“八仙過海”四個字道:“您看這四個字,和盆底的四個字完全出自兩個人的手筆,再看釉色,雖然整個盆看起來渾然一體,但隻要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紀年款上的釉色與盆上的釉色有細微的差別。我判斷這件瓷器是民國初年仿製的挖補款。”
雖然楚歌說的有理有據,但是老吳還是一臉的懷疑,最後楚歌無奈的笑道:“您要是真的不相信,可以去用高倍的放大鏡來觀察,就可以發現紀年款與盆體色澤上的差別了。”
楚歌之所以說這話,是因為自己有一雙特別的眼睛,這個秘密也隻有當年教他鑒別古玩的劉老頭才知道,劉老頭曾經感慨道:“你小子這雙眼睛,天生就是用來鑒別玩意的。”一般人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發現的區別,楚歌不用,所以楚歌才建議老吳去借助放大鏡觀察。
聽完楚歌的話,老吳原本灰白的臉邊成了死青,一屁股就坐到了身後的椅子上,嘴巴裏還不住的念叨“完了,這下全完了。”說完兩眼一閉,當時就暈了過去。
楚歌沒想到這個老吳居然會有這麼大的反應,連忙上前去掐他的人中,好一會老吳才緩過氣來,口中長歎“天亡我也!”
楚歌知道這事肯定和這盆子有關,連忙安慰道:“這位吳大哥,您也別著急,這盆子雖然是贗品,但他還是有很高的工藝價值,也極具收藏價值,從年份上來看也快一百年了,賣個三五萬也不是什麼難事。”
老吳麵露悲涼之色,搖頭道:“三五萬,三五萬能救我女兒的命麼?都怪我,玩物喪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