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艱辛時代的《文藝突擊》(1 / 1)

1938年秋出現的《文藝突擊》,是被當時中國的熱血青年視為“革命聖地”的延安最早的一份純文藝印剃物。麗羈更引入注目的是“文藝突擊”四個字由毛澤東於1938翟親筆題寫。據當事人回憶,亳澤東共寫了三幅溺樣文字的題簽,以供選用;因被采用而現今可見到的就有兩幅毛氏手跡。題簽的麗時,毛澤東在來信的空白處還寫了短信:“寫下幾個字,不知可用否?”毛澤東的題簽和書信手.跡最終落到當年剛-十一歲的劉白羽手中,幾十年的南來北往、劉自羽對此已經沒有印象了?給一份尚未印行的純文藝印刷物題簽,是延安時期的毛澤東把文藝納入其政治視野的開始,主持《文藝突擊》的文節:青年劉自羽也積極配合:從我檢濱過的四期《文藝突擊》來看,每期都感受得到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的那種氛圍,不多的幾篇議論文字的一些表述與幾年後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觀點有著驚人的相似。

1939年由解放社印符的《邊區實錄初集》載嗣:“《文藝突擊》,這是邊區惟一的純文藝的刊物,最初不過是單張的濰印瓣物,經過負責入的努為,以及誨霧黨、軍、政酋長的讚助,才發鼴到現在的規模。”所謂“現在的規模”也無非就是不足一個審張靜三十二開鉛印本;所謂“讚助”,就是捐款,為印輻《物題簽盼毛澤東捐了款,其他“黨、軍、政首長”自然也會跟著捐款,共得搦款蘭西元。無法詳知當年延安的紙價、印工價等,羲程上海、成都印書翻,三百元可印十個印張的印數為五酉至一千的三十二開本三西冊東西。《文藝突擊》小三十二開本,頭四期~共才隻有三個印張,按說用不了三百元,這隻能說明當時延安紙張奇缺且價贏、印工費也昂。

《文藝突擊》三十二開鉛印本第一期《編後記》中說“《文藝突擊》曾經出過兩期油印版的”,從1938年9月17日由此刊物籌辦人員公推求毛澤東題簽麗由奚原f即奚定懷)寫的信中“大家的意思是要請你題一個報眉”來看,頭兩期《文藝突擊》用鋼版刻寫用蠟紙油印,是四開油印小報;可惜,截止現在還沒發現此珍貴原版原報,隻找到:pj於筠處的這兩期小報的篇目÷從油印四開小報發展到鉛印三十二開本“半月刊”,僅僅得力於毛澤東以及“許多黨、軍、政酋長的讚助”!

發展為三十二開鉛印本“半月刊”的《文藝突擊》連出三期後突然兩個半月不見出刊、可以估計得到的原因有三:一是捐款用完了,二是稿源不足,三是編者忙於其它實際工作。第四期《編後記》公布的原因是“印刷與時間的不允許”因麗“改為月出一次”。很可能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比如題簽和捐了款ftJL澤東以及“許多黨、軍、政首長”收讀刊物後的意見。倘是後者,就真該讓當事入尚健在者努力多回憶一些實際情形。作為主編的劉自羽在第四期嘏就是停刊兩個半月後出的;8~期上發表了小說《突擊運動》,那種主動配合時政的傾向同五十年代、六中年代的中國文藝完全一樣,這裏是不是體現了“導向”昵?

盡管如此,“月刊”也再度延期了三個月、1939年5月25嗣擴為十六開鉛印本,標為“7一卷”,僅出兩期,在括號聯編為“總第五期”、“總第六期”。是不是又得到一筆“捐款”,同時又得到指示,才推出“薪”一卷昵?當事人沒說。

毛澤東為延安第一份文藝刊物題簽、捐款,載錄毛澤東生平活動的詳緬多卷本年譖卻沒有文字記述;作為“延安文藝”研究權威的艾克恩編著的《延安文藝運動紀盛》(1987年1月文化藝術出版社)涉及《文藝突擊》時也與事實大有出入,如竟然說此刊“原為月刊。自l卷2期起改為半月二列”,給以轟轟烈烈、迅猛發展的印象,完全忘卻了當年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