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段,最有名的莫過於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既是大明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必經之路,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的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條道路。
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即古羅馬。
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
漢唐時又絲綢之路沿天山北麓開辟出了一條新的路線,由敦煌經哈密、巴裏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
由於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通過敦煌,古代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地區。
據史料記載,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而敦煌成為“咽喉鎖鑰”,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從事中原絲綢和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在這裏彙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這些繁榮的景象都在莫高窟的壁畫上得以呈現。
驍武軍關西大營所在的青龍城座落在敦煌古城西北二十多裏處,是一座由岩石堆砌而成的巨大城池,城牆高大寬厚,易守難攻。
據傳,當年建造青龍城的時候講武堂從關西各地招募的工匠和雇工高達十萬人,曆時三年最終建造完成,期間動用了講武堂先進的物理技術和器械,使得建造速度提高了數倍,城池占地廣闊可以容納近百萬居民。
如今,青龍城短短兩年就已經在西域異軍突起,市井繁華,客商雲集,逐漸成為西域最為重要的商貿城市。
很顯然,這是李雲天不遺餘力對青龍城大力扶持的結果,在他看來大明需要加強對關西地區的掌控,因為隻有將關西地區牢牢掌握在手裏才能圖謀西域。
因為關西局勢複雜,所以李雲天為了避免關西七衛的抵觸清楚故而在青龍城大力發展商貿,這不僅使得青龍城迅速變得繁華而且也促進了與關西七衛之間的交流,如今關西七衛的高官顯貴在青龍城裏置下了不少產業。
七月初的一天下午,黃昏時分,就在青龍城的城門要關閉之際,城東遠處的天際忽然揚起了漫天的灰塵,隨即傳來轟隆隆的聲響。
城門樓上的一名驍武軍的少校武官連忙用單筒千裏鏡望去,隻見在夕陽餘暉的掩映下,數百名身穿驍武軍服飾的騎兵疾駛而來,一名騎士手裏舉著的旗子上寫著“講武堂”三個大字。
“快,速去稟告統領,京城的客人來了。”見到那麵寫有“講武堂”的旗子後,少校武官麵色一喜,連忙向身旁的一名中尉武官吩咐了一句,隨後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軍服快步下了城門樓,出城前去迎接奔駛而來的騎兵隊伍。
伴隨著轟隆隆的馬蹄聲,那群騎兵席卷著黃沙在城門前停下,為了防止風沙每名騎士都帶著麵紗。
“大人,卑職恭候多時了,大人一路旅途勞累,快請進程歇息。”少校武官快步走到領頭的一名戴著麵紗的騎士麵前,向其一躬身後恭敬地側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辛苦你了。”這名戴著麵紗的騎士自然就是李雲天了,為了安全起見數百名精銳的驍武軍騎兵從嘉峪關一路護送他到青龍城,他向那名少校武官微微頷首後雙腿一夾馬腹進了城,那名少校武官騎上停在邊上的一匹馬後在前方引路。
進城後,少校武官有條不紊地向李雲天介紹著城裏的建築。
李雲天早就看過青龍城的規劃圖,不過當親眼看見城內街道兩旁整整齊齊排列著的具有濃厚西域特色的建築物後還是感到頗為滿意,青龍城的發展已經超過了他的預料。
雖然現在已經是黃昏時分,不過城裏的街道上穿著各式服飾的行人依舊熙熙攘攘,有來自中原的漢人也有西域的湖人,街道兩側的攤位前圍著不少與攤主討價還價的客人,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商業氣息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