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人,本公涉及此案恐怕不方便鑒別這些印信,趙大人還是另請高明吧。”李雲天接過那些稅金印信翻閱了一番,嘴角閃過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不動聲色地向趙慕宇說道。
在李雲天看來,那個策劃了劉仁一案的幕後主使者好像非常痛恨自己,否則的話也不會想方設法地詆毀自己。
可惜的是,有一件事情對方可能忘記了,那就是一個謊言要用千百個謊言來掩蓋,也就會隨之產生千百個破綻,進而給予對手可乘之機。
如今換作李雲天的話,他絕對不會整出如此多的事端來,因為事情越簡單的話破綻就越少,對手也就越難從中脫身,否則的話將會給對方提供很多可以利用的機會。
跟劉張氏的供詞一樣,這些印信也都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這個錯誤將成為李雲天的殺手鐧,屆時給予劉張氏和董友才致命一擊。
“來人,去稅局請人來鑒別這些稅金印信!”趙慕宇聞言覺得李雲天言之有理,因此抽出一支令簽高聲向堂前的一名差役喝道。
自從兩淮鹽道貪墨案結束後,宣德帝在李雲天的建議下再次分了戶部的權,將兩淮鹽稅和地方上的商稅從戶部分開,分別成立了兩淮鹽局和大明稅局。
其中,大明稅局是一個直屬內閣的新衙門,不歸地方衙門管轄,是一套全新的行政運營體係。
雖然大明稅局劃歸在了內閣的名下,但滿朝文武都清楚內閣的那些閣老並不善於商務,畢竟閣老們一直在京師任職沒有擔任過地方官,因此組建稅局的事情自然而然要落在有著豐富地方治理經驗的李雲天身上。
李雲天將偌大的交趾治理得井井有條,海外商貿所收的關稅更是抵得上大明國庫數年的稅收,因此有著左春坊大學士頭銜的李雲天是組建稅局的不二人選,因為他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個準內閣閣員。
在李雲天看來,內閣要想在最快的時間裏使得大明稅局投入運營,那麼必須要借助講武堂在各地的司務處。
講武堂現在已經在大明全國各地開設了司務處,司務處的人員幾乎全部都由講武堂六大學院畢業,接受過係統、專業的政務培訓,其中就包括稅收方麵的事宜,是絕佳的稅務人員。
因此,講武堂在各地的司務處可以承擔大明稅局的職責,大明稅局在地方上的分支機構可以依靠講武堂各地的司務處來運作,這樣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這也是李雲天要在各地成立司務處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早就盤算好了以後要成立商局的事情。
有了講武堂在各地司務處相助後,大明稅局籌建無疑就順利了許多,屆時除了在京城設立大明稅局總局衙門外,其在大明各地的分局直接掛牌在講武堂在當地的司務處。
宣德帝當年在朝堂上要成立商局和稅局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在李雲天的提醒下看出了大明收取和支出都由戶部來掌管的弊端,因此這才借著兩淮鹽道的事情進行了改革,把稅權從戶部給分離了出來,以保證大明的稅收。
值得一提的是,當宣德帝增加商稅的消息傳到江南後,江南的商賈們除了感到驚訝外並沒有表現出抵觸的情緒,要知道當年洪武皇帝可是曾經要取消商人這個職業,而且對商人是極力打壓,與洪武皇帝比起來宣德帝的做法可謂要平和許多。
況且,宣德帝此番並不是簡單地加稅而已,史無前例地設立了稅局以及商局,而主掌商局和稅局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鎮武侯,這對商賈們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意味著他們以後終於有了可以倚仗的衙門,不用再被地方衙門的那些官吏敲詐勒索。
為了響應宣德帝的這一舉措,江南的商賈甚至紛紛調低了貨物的價格,使得江南的物價隨之下跌了近一成,足見宣德帝此舉甚得商賈的歡迎。
江南商賈們的反應使得京城的文武百官始料不及,也使得那些暗地裏準備看笑話的人大失所望,原本在人們看來宣德帝加稅的話必將導致物價上漲,可江南的物價不漲反跌,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江南商界曆來就是大明商界的晴雨表,既然江南的物價跌了那麼大明各地的物價也隨之出現了不動程度的跌幅,國家政策對商業的宏觀調控此時已經初顯端倪。
雖說宣德帝下了組建大明稅局的諭令,可時至今日大明稅局的體係依然沒有進行運作,按照李雲天的計劃本來宣德九年各地的稅局就可以開始啟用,但是後來韃靼和瓦剌人的南侵打亂了他的計劃,全國上下都在忙著北方的戰事,大明稅局各地方分局的組建自然也就被擱置。
直到宣德九年年中,李雲天這才重啟了被中斷近兩年的大明稅局地方分局的組建事宜,大明稅局總局衙門在宣德九年七月份的時候就竣工,並且掛牌成立,現在就等著地方上的稅局組建完成就能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