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天見狀欣慰地點了點頭,樸永吉的表現令他很滿意,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樸永吉很顯然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正符合他的要求。
為了加強對朝鮮國的掌控,李雲天準備雙管齊下,從政界和商界逐步進行滲透,屆時朝鮮王會發現他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了李雲天悄悄織下的一張大網裏。
因此,李雲天決定在漢城設立九州商會,通過九州商會逐漸掌控住朝鮮國的商貿,這樣一來無疑就握住了朝鮮國貨品的流通,屆時將給朝鮮王沉重一擊。
朝鮮國最基礎的經濟來源是農業稅收,稅收以貢米為主,雜以少量的地方土特產,很少征收貨幣地租,因此農業成為經濟的關鍵,這也是李雲天肯出大價錢從朝鮮購買軍糧的重要原因,想要以此來籠絡朝鮮國的農戶。
因此,土地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朝鮮王朝的太祖在朝鮮國立國後確立了高麗王朝末期開始的科田製,廢除了貴族占有大片土地的陋習並解放了大批奴婢,不過可惜的是朝鮮國的奴婢現象依舊十分嚴重,而兩班貴族們通過科舉侵占土地的情形也日益嚴峻。
隨著社會的發展,商貿在朝鮮國經濟中所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與大明之間的貿易更是變得日益頻繁,商稅已經成為了朝鮮國的一項重要稅收。
宣德年間,大明的經濟在宣德帝休養生息國策的推動下逐漸走向繁榮,對朝鮮國的那些高檔特產,如人參、高麗紙、裘皮、海產幹貨等的需求也變得十分巨大。
漢城、義州和開城的商人,也就是京商、灣商和鬆商每年可以給朝鮮國帶來近百萬兩的白銀輸入。
朝鮮國本土金礦和銀礦稀少,要依賴外界的輸入,主要是從日本國的輸入,朝鮮國的商人除了與大明貿易外還作為大明和日本國貿易的中轉商,用從日本國貿易得來的白銀購買大明的絲物,再將大明的絲物運到日本換取白銀。
據史料記載,朝鮮國“貿白絲於大明者,皆入倭館,則輒得大利。白絲百斤,貿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館,則價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絲雖累萬斤,皆能售之”。
為了掙脫商業上的主導權,鬆商在人參批發和出口貿易活動中與京商、灣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紛紛與大明和日本國進行三方間的國際貿易。
他們通常從朝鮮寺廟裏的生產者那裏大量買進高麗紙,從東部海岸買進海帶、海參等幹貨,從中部和北部山區獵人那裏買進水獺、豹、虎等野獸的毛皮,從大明進口白絲、錫等物,從日本國進口紅銅、鐵器等物。
此外,朝鮮國通過大琉球向南洋的轉口貿易也有發展,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都城首裏城出現了專門航行到朝鮮的琉球國貿易船。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王朝立國後與和大明、日本國之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其中與大明的貿易包括三種類型,既官方的朝貢貿易、官方人員的夾帶的走私貿易和民間的走私貿易。
其中,除了牛、馬、鹽、鐵等商品外,由於朝鮮國盛產人參,因此朝鮮國對大明最重要的貿易就是人參貿易。
人參貿易又稱為八包貿易,朝鮮國允許到大明的使團—所謂“燕行”人員—每人攜帶八包,每包人參為10斤,故此得名。
後來,朝鮮國為了擴大貨物流通,規定使團的官員可以攜帶朝鮮貨物,如皮毛、紙張、海產幹貨等雜物去大明進行貿易。
由於使團裏像譯官等低級官員手無餘錢,無力置辦前去大明交易的貨物,因此朝鮮國的商人們就趁虛而入,或貸款給那些低級官員,或直接為使團提供包參和包銀,從大明購買商品。
通過這種方式,商人們出售人參和其他商品來換取大明的織物、日用雜貨、金屬品、書籍、藥材、染料,還有朝鮮王室所用的藥材、珠寶、蘇杭綢緞等奢侈品,以及日本國的白銀,數量巨大,利潤可觀。
據史料記載,朝鮮國輸送到大明的商品包括馬匹;貂、水獺、青鼠、豹等毛皮;海參、鮑魚、蝦、魚、海帶等海產幹貨;金、銀、銅、豆錫、生鐵、鋼鐵等金屬;白紙、壯紙、桑皮紙等紙張;人參、胡椒、白礬、幹薑等藥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蘋果、柿、栗等幹鮮果品。
從大明輸入朝鮮國的有牛、羊、騾、驢等牲畜;剪刀、鑷子、針、床爐、釜、皮箱、馬鞍、雨傘、木箸、算盤、梳子、紐扣、煙袋、瓷器、毛綿紙、鬥方紙、火石、火鐮、筆、墨、硯、銅壺、錫壺、指南針等日用雜貨;各種金屬製品如鏟、犁、鏵、鋸等工具;金、銀、銅製錢等通貨;棉花、棉紗、生絲等紡織原料;各種棉布;各種錦緞綾綢;各種男女成衣、帽子、鞋襪;各種染料;各種食品;各種藥材;各種書籍;乃至於進口珠寶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釵環首飾、貓狗鸚鵡等珍禽異獸。
另外,大明嚴禁出口的天文、曆法、地理、曆史類的書籍,以及牛角、火藥、硝石、硫磺等軍用品,米、豆、麥等穀物,以及生絲銅鐵等物,主要也是由使團私帶和走私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