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體內陽氣與陰液、物質與功能等陰陽互根關係遭到嚴重破壞,以至一方已趨於消失,而使其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呈現孤陽或孤陰狀態。
這種陰陽的相離,意味著陰陽矛盾的消失,那麼生命也就即將結束了。這便是所謂的陰陽互根。小龍之所以如此詳細的將陰陽講解給林磊,那是因為陰陽和五行也是有著很大關係的。陰陽五行是華夏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係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了華夏傳統思維的框架。陰陽學說產生於古代,它是古代哲學的源流和基礎。
今天的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與陰陽學說相一致。陰陽學說原理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
“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征。
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範疇,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麵,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根據其特征,可以係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
金,木,水,火,土,並非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應全麵領會五行的真正內涵。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係,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麵,也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麵。
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製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無論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了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相互牽製。當不能相互牽製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出現了新的變化。
陰陽五行學說是華夏古代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但沒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她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麵前,讓我們意識到,她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認識論,而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讓我們萌發出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真正的發源地恰恰是華夏。
陰陽五行學說主要由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兩個相對不同邏輯範疇的概念與關係所組成。
“五行”具體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
八卦,是陰陽、五行的延續,也或將萬物分作為八卦。
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和兌。
說到陰陽五行,那在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八卦。
八卦是華夏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
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係,就在這個動能。
這個“動能”有五種,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所謂“金”並不是黃金,“水”亦並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依次是:坤(代表地),震(代表雷),離(代表火),兌(代表沼澤),乾(代表天),巽(代表風),坎(代表水),艮(代表山)。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