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的發展概況
1949年,環洞庭湖區步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和空間現象的城市化開始了新的進程。隨著環洞庭湖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加快,除了原有的老城市得到改造外,還興起了一大批新城鎮,2000年底,環洞庭湖經濟圈共有7市10縣,其中有嶽陽、常德、益陽為省轄市,臨湘、汨羅、沅江、津市為縣級市,縣市下設建製鎮208個。
(一)設市城市和建製鎮在非農業人口規模上差別較大
設市城市非農業人口主要集中在20~50萬人的3個省轄市中,5~10萬人的小城市所占比重小。
建製鎮非農業人口中,0.3~1萬人和小於0.3萬人的建製鎮占78.68%,而1~5萬人建製鎮僅占21.32%。
環洞庭湖經濟圈城鎮的發展有如下特征:①具有一定的中心性和有序性。嶽陽、常德、益陽3個中等城市分別位於東、西、南洞庭湖區中心,且分別為3個行政區劃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更是經濟中心,對周圍地區有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是環洞庭湖經濟圈的3個增長極。②具有層次性。第一層次是嶽陽、常德、益陽3個中等城市,非農業人口有117.75萬人,占設市城市非農業人口的77.93%。第二層次為望城、桃源、澧縣、沅江,非農業人口占全區的18.9%。第三層次為其他縣(市)城。第四層次為建製鎮。③小城鎮數量多但規模小。小於3000人的小城鎮數量為171個,占建製鎮總數的82.2%。城鎮規模偏小的直接後果是,城鎮功能難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單位投資成本高,創造的就業門路窄,對人口和投資的吸引力不夠,這樣又會影響城鎮規模的擴大,束縛城鎮體係的健康發展。
(二)區內設市城市產業結構層次低,第一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後
區內各城市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各城市的產業結構存在差異,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第一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包括嶽陽、常德、益陽、津市四市。四市為區內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突出地位。
第二類: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包括汨羅、臨湘兩市。兩市均為縣級市,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重要地位,但第一產業仍很重要,鄉村經濟在總體經濟中比重比較大。
第三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這類城市隻有沅江一個市。農業經濟在城鎮經濟中占優勢,城鎮帶有鄉村集鎮特色,但城鎮中心職能偏弱。
(三)中心城市三足鼎立,城鎮體係處於極化發展階段
嶽陽、常德、益陽三市(市區)是該地區行政區劃、經濟中心,是區內城鎮體係的強有力核心,呈倒三角形分布。三市共有人口351.44萬,占全區人口總數的27.05%,非農業人口共117.75萬,占全區非農業人口的43.51%。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也較高。
把整個區域按行政區劃分成3大塊,嶽陽、益陽、常德分別為各自所在行政區劃的中心城市,把中心城市和周圍城鎮抽象為空間質點,通過構造主要城鎮距離矩陣,計算出最鄰點指數。根據公式:R=2r。式中,R為最鄰點指數,n為區內城鎮數目,A為區域麵積,r為平均最鄰點距離。對3個行政區進行計算,結果是R均大於1,表明各行政區內城鎮結構鬆散。加上3個中心城市在全區內本身就是三足鼎立,故整個區域城鎮體係呈鬆散狀態,且區內沒有大城市,3個中心城市規模都偏小,因此城鎮體係空間演化處於極化發展階段。
二、城鎮體係的優化建設
城鎮體係(urbansystem)指在某一地域內具有一定層次結構和係統功能的城鎮群體。城鎮體係的基本結構包括等級體係、職能體係和空間體係。洞庭湖區現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每年都向國家提供大量的稻米、生豬、蘆葦、苧麻、柑橘、茶葉、湘蓮和水產。洞庭湖區地勢低平,水網縱橫,農耕發達,人口眾多,其城鎮體係具有南方低海拔農業地區的典型特征。
(一)城鎮等級體係
洞庭湖區現有7市10縣,其中嶽陽、常德、益陽為省轄市,汨羅、沅江、臨湘、津市為縣級市。湖區市、縣在規模和實力上有很大差別,少數可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但大多數是地方性城鎮。
洞庭湖區城鎮體係優化建設的思路是:大中城市和小城鎮有機結合,現階段重點加強城鎮等級體係的中心化趨勢和有序性,講求整體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注重集聚效益和優勢互補,形成不同層次、緊密聯係、互為促進的城鎮等級係統。
洞庭湖區屬於典型的農業地區,現階段應重點加強城市等級體係的中心化趨勢,強化中心城市與周圍城鎮的協調配合,借此來提高城鎮係統的整體水平層次,增強城鎮等級體係的有序性。但在此過程中,應減少和避免大城市的“城市病”。近期內可確定嶽陽、常德、益陽為洞庭湖區的3大中心城市,分別輻射帶動東、西、南洞庭湖地區。2000年末,嶽陽、常德、益陽3市市區的非農業人口分別為45.95萬人、34.10萬人、37.70萬人,城市人口規模顯然偏小了。2010年的市區非農業人口規模,嶽陽可規劃為70萬人,常德和益陽應分別達到60萬人和50萬人,湖區北部尚缺乏較大的中心城市,可考慮把澧縣和津市合並為一個城市(澧洲市),2010年非農業人口擬達30~40萬人。
洞庭湖區小城鎮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小城鎮來安排。湖區地勢低平,適宜於開展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所節省出來的一部分勞動力會流人省內大中城市和奔赴華南沿海打工,但更多的將留在當地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二,湖區小城鎮與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相互促進的關係。鄉鎮企業是湖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相當一部分小城鎮的經濟主體。其優點在於投資省、規模小,能夠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對於湖區豐富的農業副產品和其他資源,可展開多方位的加工利用,又能吸納眾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現階段發展的關鍵在於如何提高產品質量,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第三,湖區小城鎮既作為連接中心城市與廣大農村的重要紐帶,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本身又是基層增長極核。小城鎮既接受大中城市的輻射帶動,又受益於周圍農村的廣泛支持,同時亦作為廣大農村的非農產業的集聚結合地,因此,小城鎮的建設可縮小湖區的城鄉差距。
(二)城市職能體係
根據1999年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洞庭湖區17個市、縣可劃分為3種類型:①第二產業突出、第三產業相對發達的城市隻有嶽陽一個,其特點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擁有一批大型骨幹企業,建成區已形成較大規模,第一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甚低。以交通、旅遊、商貿為支柱的第三產業在嶽陽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②第二產業相對發達、綜合發展水平居中的城鎮包括常德、益陽、汨羅、臨湘、津市、望城、臨澧7市、縣。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當地農業生產基礎較好,擁有一些實力較強的大中型工業企業。但這些城鎮的加工製造業亟待改造,第三產業尚需提高,其輻射功能亦應加強。③第一產業仍為經濟主體,綜合發展水平較低的城鎮包括沅江、桃源、嶽陽縣、澧縣、南縣、安鄉、湘陰、華容、漢壽9市、縣。它們地處典型的農業地區,第一產業構成地方經濟的主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皆欠發達,也缺少擁有雄厚實力的大型骨幹工業企業。這類城鎮眼下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培育能夠體現地方資源優勢的主導性加工業。
2000年洞庭湖區工業總產值497.60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217.14億元,占43.64%;重工業產值280.46億元,占56.36%。根據1999年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對湖區17個市、縣進行劃分:特輕工業類型(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有常德市區、嶽陽縣和安鄉;輕工業類型(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0%~80%)有南縣、沅江、漢壽、澧縣、汨羅、臨澧;綜合工業類型(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0%~60%)有湘陰、益陽市區、華容、津市、臨湘、望城和桃源;重工業類型(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40%)有嶽陽市區。
上述情況表明:湖區城鎮的產業結構明顯的輕型化。嶽陽市區是湖區的一個特例,國家鑒於其優越的地理區位,在此布局了大煉油、大石化、大火電等一係列重化工業。今後湖區必須堅持產業結構輕型化的方針,重點發展輕工業,同時抓好能源、石化、化工、建材等重工業部門。湖區產業結構輕型化的理由在於:當地農副產品豐富,為輕紡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湖區人口眾多,城鎮需要提供日益增多的就業機會;而安排一個普通工業勞動力所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輕工業遠比重工業低廉;湖區人煙稠密,環境容量有限,大規模上馬重化工業勢必大幅度降低環境質量,而多發展低汙染型的輕紡工業則可卓有成效地克服這一弊端。
湖區城鎮職能趨同有餘而趨異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城鎮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在此必須強調,湖區城鎮主導職能的趨異和互補是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相鄰城鎮的經濟結構的總體差異愈大,往往愈有利於職能互補和集聚效益的發揮。城鎮經濟建設要避免麵麵俱到的“小而全”,而應根據自身優勢各有側重,相鄰城鎮的開發必須互補互促,從而構成區域發展的綜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