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光複國家呢,國君又是怎麼知道的,難道他身邊有人會算”我問道。
“沒人知道誰能夠完成這一使命,包括國君。這隻是他的一種願望,畢竟他對自己的國家還是有感情的,所以希望將來能夠出現一個這樣的人。當然,這個人必須是他的後代,他不可能把這種事交給外人去做,登上帝位的也隻能是他的子孫”。
“那到底後世有沒有出現過這麼一個人呢,國君讓相國替自己守護寶藏大概是覺得他比較忠心吧。可是他害死了相國的姐姐,相國還會忠於他嗎?”我問道。
“國君沒有承認自己害死了他姐姐,而是裝作很無辜很悲傷的樣子。而相國也想不出國君對愛妃下毒的理由,竟然相信了他的鬼話。這可苦了伺候妃子的那些人了。在皇帝和寵臣的逼迫下,他們都把事情往別人身上推。最後國君一看都不肯招認,竟然把這些人全都賜死了”國君說道。
“天啊,竟然有這種事。簡直不把人命當回事。這麼無道的昏君,他不滅國誰滅國啊”我說道。
“那倒不見得,其實在古代國君隨意殺宮人是很平常的事,所以僅憑這個是不能夠說明他有多昏庸的”住持說道。
“這還不能說明嗎,那這世上還有天理嗎”我覺得這可真是匪夷所思。
“你不理解,那時候科技還不發達,人類文明還處於較低級階段。統治階級往往利用迷信來麻痹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鼓吹自己是天神下凡,在人間有著崇高的地位,所以他們要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那些宮人的生命就如草芥一般”住持說道。
“那後來呢,相國真的替國君去看守寶藏了嗎”,我問道。
“當然了,不單是相國,還有他的子孫,也都替國君看守著寶藏”住持說道。
“那他們等到那個富國的人了嗎”我問道。
“其實曆史上很少有哪個國家滅亡後還能夠再複國的。國君的後代大部分都在戰亂中死去,幸存下來的也都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怎麼肯冒險做這種事。加上他們雖然逃亡在外,但是身上所帶的金銀珠寶卻也數之不盡,根本就不用為衣食之事而擔憂,身邊又有不少的人服侍,整日沉溺於聲色犬馬,哪會有什麼誌向呢。所以幾代人下來,沒有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反而一代不如一代,到後來竟然自相殘殺起來,就這樣絕了後”。
“那相國的後代呢,國君的後代沒了,他們是怎麼處置寶藏的呢?”我問道。
“後來有人發現了相國後代的蹤跡,報告給了官府,相國後人被抓了起來,但他拒不招認。官員要對他動刑,他就對官員說隻要官員放了他,他就可以拿出一半的寶藏給官員”道長答道。
“那官員答應了嗎,相國的後代最後怎麼樣了”我問道。
“官員見錢眼開,就答應饒他一命。本來當天就要讓他帶路去找寶藏,可是相國的後代卻說自己離開家好幾天了,要先回家一趟,官員就先讓他回去”。
“這麼說他把寶藏分給官員了,那麼官員有放他一命嗎?”我問道。
“沒有,他沒那麼傻,他知道一旦把寶藏的位置告訴了官員,自己哪還會有活命的機會。所以他一回到家就帶著家人逃走了,等到官員帶人趕來,連個人影也沒抓到”住持說道。
“那他們逃到那兒了,官員最後找到寶藏沒有”我問道。
“他們劃船到了一個沒人的地方,再次隱居起來。時不時的偷跑回來探探情況。後來官員調到別的地方去了,沒人再過問這件事情,他們才又搬回來。但是由於擔心寶藏早晚會被人發現,所以他們決定把它轉移”。
“那他們把它轉移到那兒了”我問道。
“不知道,寶藏的去處至今無人知曉。不過有一個說法流傳了下來,說寶藏就藏在這間道觀裏,而且據說就在這間屋子的下麵設置著機關,隻要打開了機關,寶藏就能夠重見天日”主持說道。
“那麼寶藏會不會真的在這間屋子的下麵呢,你們有沒有發現過什麼蛛絲馬跡”我問道。
“那不可能,你也看到了,這裏除了這些普普通通的磚塊外還有什麼。以我拙見,寶藏之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隻是個美好的傳說罷了,莫說是這間屋子了,你就算是把整個寺廟翻個個兒,挖地三尺也不會找到一丁點兒金子”住持說道。
“那怎麼還會有人對寺廟下手呢”我問道。
“嘿,有時候流言蜚語反而更容易使人相信,即便你本來沒什麼事,但是有了一個表麵上聽上去合理,並且很誘人,略帶有些神秘的傳說,總會有人想入非非的,出家人不打誑語,你們說我們一群修道之人,要那麼多金銀珠寶幹什麼,還不早就捐出去了。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是真的清修之士的話,早就把寶藏偷偷換成了錢了,怎麼還會讓它沉睡在這兒呢”。住持說道。
“會不會你們也找不到呢?”我說道。
“那怎麼可能,我在這兒住了幾十年了,這兒有幾棵草,幾塊磚頭我都一清二楚。如果真有寶藏我怎麼會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