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01(1 / 3)

宏觀經濟和項目管理 宏觀形勢

2008年是我省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發展方式,夯實發展基礎,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也是確保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目前,在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國內外經濟普遍低迷、貿易需求持續減少、企業效益嚴重下滑的情況下,全省要緊緊抓住政策調整的機遇,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問題等重點,努力保持社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勢頭。

一、經濟形勢分析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受其拖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也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大幅放慢。盡管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等國家和國際機構紛紛采取一係列緊急措施穩定金融、刺激經濟增長,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仍沒能穩住世界經濟金融形勢。由於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實體經濟恢複景氣和金融市場恢複信心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尚未形成,再加之國際貿易爭端呈現出多樣化、綜合化和隱秘化,將會加劇世界經濟衰退,因此,2009年世界經濟增速將繼續下降,世界經濟將經曆一個較長的低迷和調整時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07年的5%下滑到2.2%,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全球貿易增長率也將由2007年的7.2%回落到2009年的2.1%。

從國內看,在國際金融危機、外部環境趨緊的影響下,我國經濟下行風險比預想的嚴重,經濟增速下滑已經成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會越來越突出。增長減速、效益下滑的狀況已從沿海向內地、從出口行業向其他行業、從中小企業向大企業蔓延,這種態勢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經濟減速及其影響突出表現在投資增速下滑,投資後勁不足;工業生產增長放緩,能源原材料和運輸需求大幅下降;房地產和汽車市場低迷,消費熱點降溫;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財政收入形勢嚴峻。目前,國內價格上漲壓力仍然很大,農業基礎還很薄弱,能源資源製約經濟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金融領域存在不少隱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不得到有效應對和妥善解決,特別是經濟增速一旦形成慣性大幅下滑,將會使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影響到整個戰略機遇期目標的實現。

雖然經濟麵臨著十分嚴峻和複雜的形勢,但當前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一是物質基礎雄厚。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巳今非昔比,按可比價格計算,目前的GDP相當於1978年的15?16倍;財政收入2009年將超過6萬億元,並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外彙儲備,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內需潛力巨大。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進一步提升,蘊藏著擴大內需的廣闊空間。三是活力動力充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宏觀調控體係不斷健全,調控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繼續提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和調控餘地得到拓展。四是比較優勢明顯。人力資源充裕,勞動力素質較高,技術進步加快,產業和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具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綜合優勢。五是國際環境依然蘊藏機遇。當前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的趨勢沒有改變,未來的經濟複蘇、國際分工調整和國際金融體係改革,對我國既有挑戰和壓力,也蘊含著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新機遇。

二、國家政策取向

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並逐步蔓延,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重大自然災害接連發生的情況下,中央科學判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外部環境變化,審時度勢,采取了一係列果斷措施,積極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從年初的“雙防”,即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調整為“一保一控”,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製物價過快上漲,2008年年底進一步調整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調整,目標就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而出發點和落腳點則是保持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歸納起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重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