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不惜給官員再晉升一輩,甚至升兩輩,稱他們為官老爺、縣太爺,心說,我給你當兒子、當孫子還不行嗎?可就是這樣,官爹官爺照樣視他們為草芥,稱他們為草民。

元朝末年,官府橫征暴斂,地裏收的糧食絕大部分都交了國稅,致使大批老百姓餓死。明太祖朱元璋要過飯,當過和尚,曾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參加起義軍之初,根本沒有推翻元朝的遠大理想,僅僅為了吃飽肚子。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所以明朝創立之初,老百姓的稅糧很低,一畝地通常隻收一升稅糧。明成祖永樂皇帝時,每畝改收兩升,成化皇帝增加到七升,嘉靖登基之後,每畝稅糧達一擔三升。近來倭寇在東南沿海殺人搶劫,朝廷的軍費進一步增加,每畝稅糧竟高達兩擔。

明朝時期,一畝地一年的收成也就三四擔糧,去掉種子和稅糧,老百姓所剩無幾,遇到荒年,還得倒貼。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軍隊的日子卻很好過,當官的謊報兵員數,有一報三,有三報十,朝廷按人數撥錢糧,因此,軍糧大量積壓,甚至都發黴了。

沿邊的軍隊雖然能吃飽,卻吃不好,因為有糧沒菜,更沒有肉。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了,主將偷偷賣糧撈銀子,有了銀子什麼都能買,小日子過得悠閑自得。一些下級軍兵就用軍糧換百姓的禽畜,也混了個滿嘴流油。可是近兩年不行了,沿邊百姓的禽畜都被當兵的換沒了,當兵的有糧卻沒地方換肉吃。

丘富把這一情況詳細地告訴給阿拉坦汗,阿拉坦汗點點頭:“如果我給先生五十隻羊,能換多少糧食?”

丘富回答得幹脆:“一百擔沒問題!”

阿拉坦汗心頭一喜:“先生什麼時候去換?”

丘富道:“現在就去。”

阿拉坦汗道:“現在?這怎麼能行,先生還沒吃飯呢!”

丘富態度堅決:“換不回糧食,丘某不吃可汗一口飯!”

阿拉坦汗有兩個義子,一個叫脫脫,另一個叫達雲恰,兩個孩子是親兄弟,他們的阿爸原是阿拉坦汗身邊的一員裨將,在攻打兀良哈時,為掩護阿拉坦汗不幸中箭而亡。當時脫脫四歲,達雲恰隻有兩歲,阿拉坦汗就把兄弟倆收為義子。

脫脫和達雲恰都仰慕中原文化,兩個人不但能寫一手好字,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阿拉坦汗喜歡這兩個幹兒子勝過自己的親生子。不過,現在脫脫沒在土默特,阿拉坦汗派他去察哈爾汗廷朝貢去了。

阿拉坦汗把達雲恰叫到身邊,命他們準備五輛勒勒車,每車拉上十隻羊,隨丘富一起出發。

阿拉坦汗對丘富道:“那我就等著和先生喝酒了。”

丘富一拱手:“一言為定!”

丘富和達雲恰出帳門剛要走,辛愛黃帶五百騎兵跑了過來:“阿爸,我去保護丘先生。”

丘富見辛愛黃人高馬大,跟半截黑塔似的,這哪是保護,分明是監視。

阿拉坦汗也知道辛愛黃的用意,他把臉一沉,責怪道:“你帶這麼多人,是搶糧還是換糧?”

辛愛黃低聲說:“阿爸,我們與這個漢人素不相識,現在我們吃的這麼缺,五十隻羊可不是小數……”

阿拉坦汗斥道:“不得胡說!”

丘富一笑:“可汗,這位就是你的長子辛愛黃台吉吧?”

阿拉坦汗點點頭:“不錯。”

丘富一拱手:“久聞辛愛黃台吉大名,果然英俊魁梧,儀表非凡。”

丘富又對阿拉坦汗道:“可汗,辛愛黃台吉說得沒錯,我們素昧平生,可汗將此重任交於在下確實讓人生疑。辛愛黃台吉武藝出眾,如果有他保護,在下心裏倒也踏實。”

阿拉坦汗搖了搖頭:“丘先生,漢人有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辛愛黃人高馬大,長相奇特,他不去還好,他若去,說不定會壞大事的。有恰兒隨你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