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1954一)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近年斐聲國際影壇,在太平洋兩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橋梁。
李安的電影夢始於1961年的台南市全美戲院,李安曾說過讀高中時,最愛到專播二輪片的全美戲院看電影,尤其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電影,“全美”是他學生時代最常造訪的地方。
李安的父親是台南一中的校長,但少年時代的李安學習成績不太好,大學考兩年都落榜。後來他考上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當時他父親的意思是去上一兩個月,然後休學重考大學。
李安沒有這個想法。他進台灣藝專後,同學推薦他演一出獨幕劇的男主角,這也是他第一次上舞台,從此,李安找到自己的路,他說,“一上舞台我就強烈地感覺到,這輩子就屬於舞台了。”“我在舞台上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充滿自信的喜悅,不再六神無主地過日子。”
六神無主,是一種心理障礙,“六神”實質是“一神”,即大腦的反映一時變得遲鈍起來。
李安父親對他的選擇,開始很不情願,但最終還是支持了他的決定,不要他再去重考大學,但有個條件,讓李安畢業後出國。父親希望他出國念書,然後做教授。
在台灣藝專,李安要找回自信,在自己認定的路上攀登。在藝專,李安第一次接觸電影,拍了18分鍾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
1975年他自國立台灣藝專畢業,李安做了一個讓父親十分憤怒的決定,報考了美國的戲劇電影學校,繼續從事演藝事業。他先是在伊利諾斯大學讀了兩年戲劇,拿到戲劇學士學位後,他申請到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就讀。
李安終於走上那條屬於自己的路。在台灣藝專時,他演戲都是男主角,但在伊利諾斯大學,由於語言障礙,隻能演默劇、小配角。當李安選擇電影後,一切立刻變了,李安回顧在紐約大學的歲月:“拍電影我很容易上手,那時我英文講不太通,句子也說不全,但拍片時同學都會聽我的。”
在電影裏,李安找到了自我,他說,“那個時候中國留學生多是理工醫農的高才研究生,我是唯一念戲劇的大學生,雖然努力地吸收,但仍自覺處於很低的位置,要進人世界闖出什麼,好像是不太可能的事。可是一到電影係,就不一樣了。”他研究生二年級時的短片《陰涼湖畔》獲得學校的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
1984年以《分界線》作為其畢業作品,從紐約大學畢業。該片還獲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這段時間,他還參加了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的反映學生生活的電影攝製工作。接下來的6年時間,他一直在美國從事電影劇本創作工作。
作為一個自小在傳統中國家庭裏長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紅大紫的《臥虎藏龍》等華語片以外,居然還能拍出令國際影視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風暴》、《理智與情感》及《與魔鬼共騎》等英語片。這3部影片分別代表著維多利亞時代封建保守的英國以及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和20世紀70年代的社會背景。也許對於一個真正的金牌導演來說,電影不存在什麼文化與國別的區別,隻要他的作品能觸動觀眾。
2000年,是李安風光無限的一年,《臥虎藏龍》紅遍香港、台灣,甚至一路殺人歐洲,並在很難打人的美國市場也贏得一億多美元的票房,是華語電影絕對空前的驕人成績。受到《臥虎藏龍》成功的影響,中國導演開始重新掀起了古裝武俠大片熱,愈演愈烈,持續了6~7年之久。
2005年,《斷背山》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2007年,《色戒》令李安第二次捧得金獅獎。
李安電影的貢獻在於他充分接受西方電影技巧,以隱約的批判觀點來表達個人自由的追求,重新與傳統華人文化展開對話。
劉德華——鍥而不舍,自強不息
劉德華在家中排行老四,從小便和姐弟一起幫助家裏打理賣稀飯的小本生意。1981年入無線藝員訓練班學習,畢業後隨即簽約無線,得大哥周潤發提攜主演電影《投奔怒海》,走上了明星之路。在主演了《獵鷹》、《神雕俠侶》、《鹿鼎記》等幾部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之後,劉德華一躍成為無線當紅小生,與湯鎮業、苗僑偉、梁朝偉、黃日華並稱“無線五虎將”。
有歌詞這樣唱道:“世界不為誰改變,時間不會為誰停歇。偶爾也感到疲倦,但明天還要上演。從零點開始,永恒的起點。從前已走遠,未來在眼前。走遍五湖四海,從不輕言離開。哪怕挫折失敗,也能再站起來!……”
在林子祥的鼓勵下,劉德華開始發展自己的歌藝,1986年起作為歌星登台演唱,並灌錄唱片。韶華易逝,多少明星成過眼雲煙,榮膺“世界傑出青年”的劉德華憑借勤奮和執著,書寫著自己已成傳奇的常青。20世紀90年代,他叱吒香港流行樂壇,和張學友、黎明、郭富城攜手開創香港流行音樂的“四大天王”時代。
失敗中沒有理所當然的成功因素,而成功中卻潛藏著隨時會露麵的失敗因子。這就要求我們隨時準備著:從零開始。困難、挫折並不可怕,隻要我們精神不倒,敢於從零開始,努力奮鬥,成功的大門不會拒絕有誌者。
從零開始,圓了多少人的夢想,回報了多少人的辛勞?反思自己,是否仍每日賴在被窩裏遲遲不起,恨不得每日清晨日落西?是否仍在命運的彎路岔路蒙麵痛哭,悔不當初?丟失了回到起點的信心和勇氣?
無論歌壇還是影壇,華仔的成績都已接近神話,對此,他表示,是否得獎對他來說已經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事業並日複一日地努力。隻要你用心,發展的空間就會很大。”華仔表示,許多人羨慕他在娛樂圈的高度,但是他最了解個中甘苦,“無論是誰,踏入娛樂圈第一步時的高度都是零,把握當下的每一分鍾很重要。即使有了許多成績,我也會把每一天當作零起點時來過,這樣就不會有飄的感覺。”
像人離不開影子一樣,成功也總是甩不開失敗,但失敗並不可恥。在麵對世事的不盡如人意時,除了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的覺悟外,更要懂得:失敗表明你有理由從零開始,重新再來。
從1988年至今,劉德華在世界各地獲得的獎項和榮譽已超過300項之多,其數目之多已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列入最新的世界記錄。
除了演藝事業之外,他也不遺餘力地熱心公益事業及公益活動,不但協助各項公益活動,自己也身體力行,成立了劉德華慈善基金會,幫助有需要人士與團體,致力推動年輕人教育服務,回饋社會。
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始於零,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零,將就是零。從零開始,就有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也有了新的高度,這是創新,是成功的一種期盼。
從零開始,本身就是一股精神動力。它要求我們在逆境中奮力拚搏,使我們在下沉的世界裏看到光明的生活。
連續10年的“台灣十大當紅偶像”冠軍、公認的公眾形象最好的港台歌手、全民偶像劉德華。2007年46歲時,坦言“每一天依然從零開始,演戲、唱歌每一樣我都放不下……”
從零開始,是鍥而不舍的精神體現,它所表現的是一種十分可貴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
閭丘露薇——果斷把握機遇,積極采取行動
閭丘露薇(1969~)上海複旦大學哲學係畢業,之後取得香港浸會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加入鳳凰衛視後,曾采訪過多項大型活動,例如長江水災、香港和澳門回歸等,也多次跟蹤報導中國領導人外訪活動,足跡遍布歐洲、美洲和亞洲。此外,她還采訪了大量政經界的領袖人物。2001年,在美國華盛頓現場報導了美國總統的就職儀式。閭丘露薇是進入阿富汗的第一位華人女記者,又成為進入伊拉克戰地的中國記者第一人。國家主席胡錦濤2003年5月底在俄羅斯訪問時,親自向她表示慰問,並且贈言“事業要追求,安全要保證”。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時,她又及時深入災區采訪。
閭丘露薇說:“我相信一句話,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愚者錯失機會。智者善抓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機會隻給準備好的人,這準備二字,並非說說而已。
2005年,閭丘露薇出版了《行走中的玫瑰》一書,在書中她寫道:“很多人都覺得我非常得幸運,因為覺得在鳳凰,所有好的采訪機會都給了間丘。其實我想說,也許第一次是有點幸運,之所以這麼說,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第一次機會什麼時候會來。”
閭丘說:“老板選擇我,我猜想,是我在進入鳳凰的這兩個星期裏麵,是產量最高的記者,這也就意味著我的出鏡頻率相對也高了,從而增加了老板對我的印象。或者他覺得,這個女孩子電視上看相當順眼,不如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