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階段,大概就跟金庸先生寫的獨孤求敗一樣。
青年學生對應劍魔的第一階段——淩厲剛猛,無堅不摧。
教授學者對應劍魔的第二階段——紫薇軟劍,靈巧機變。
國寶泰鬥對應劍魔的第三階段——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至於有沒有人進入第四階段,無劍勝有劍什麼的,朱子墨可不敢奢求。
因為哪怕第三種階段的泰鬥,他想請也請不來。
這些人不缺名不缺利,你要是誠心誠意的拿著自己的“作品”過去求教的話,看在朱子墨如今的名頭上,沒準還能指點指點,但想把這些國寶拉出來?這不是耍猴戲呢嗎?還有沒有點尊重了?!
朱子墨可不想在電影還沒出來之前,就被批的體無完膚了。
這段時間,對編劇團們來說,被蹂.躪的那叫一個慘啊!
首先,得補充很多的知識,至少《論語》、《道德經》、《莊子》、《鬼穀子》、《孫子兵法》等等等等,這些古籍你得看一遍吧?
不然,聽辯論都聽不懂,就算聽懂了,也抓不住重點啊!
光著一條,就夠要人命的了。
要知道,這些古籍雖然都很短,薄薄的一小本,如果換成小說的話,所有的古籍加起來,字數都夠不上長篇,看書快的人兩個小時就能搞定了。
可問題是它們不是小說啊!
不光不是小說,還是文言文!不光是文言文,還是那種特別晦澀難懂的文言文!
尤其是道家那一派的,什麼《道德經》啥的,簡直就是繞口令啊!讀十遍都讀不明白的節奏!
等好容易有了一些體悟,還要把這些體悟融會貫通,然後構架出一個世界,把這些大牛們放在一起,最後還要把他們的言論,量化出具體效果來——這可不是那些死招式,比如兩個人打架,一個挨了一板磚,肯定要頭破血流,一個被捅了腎,肯定是當場倒地,傷害值十分固定。可換算成這個虛構出來的世界,卻不能這麼簡單粗暴了。
理論的威力是一方麵,諸子的性格也得算計進去啊!
比如《三國演義》中,周瑜被諸葛亮氣了三次,就幹脆活活氣死了。別管是不是戲說,反正在這本書裏,周瑜就是個心胸比較狹窄的人設,同樣的招數,如果諸葛亮對著別人使,很可能無關痛癢,可換到這裏卻是暴擊!
比如像是莊子那樣一心辭官隱居,給他多大官都懶得做,還把當卿相比喻成披著錦繡、等待被祭祀的牲畜,雖然過得很爽,但不自由,還要幹等著挨宰……這樣的“奇葩”式人物,估計你無論怎麼嘴炮,人家都宛若春風拂麵,鳥都不鳥你,自去睡覺夢蝴蝶去了!
所以當然,就像朱子墨為他們規劃的一樣,先設定諸子的人物資料卡,比如在電影中,出場的時候設定成幾歲啊?是青年,還是老年?
形象如何?高矮胖瘦,英不英俊啊?貴族出身還是平民出身?言談舉止是比較裝逼一點的高雅,還是比較“粗鄙”一點的樸實呢?
性格如何?是那種一言不合就要拔刀砍人?還是笑眯眯的老好人?是那種放浪不羈的怪才,還是嚴於律己的“正道”?是閑雲野鶴,萬事不管,還是憂國憂民,野心很大的準備登閣拜相?
有什麼樣的怪癖沒有?缺點呢?設計這個,是為了讓角色更加有血有肉,因為哪怕這些人在後世都被尊稱為“聖人”了,實際上卻肯定還是凡人,不會徹底超凡脫俗的。而隻要是人,就會有缺點,有缺點不一定是壞事,說不定會讓角色吸引更多的人氣呢!
社會關係如何?諸子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要根據史實來設計,而他們是單身漢還是有妻子兒女?是閑雲野鶴還是身後拖著一個大家族?誰跟誰是師徒誰跟誰是宿敵?
……
凡此種種,都要考慮到。
而人物資料卡大家討論通過之後,這才要在人物形象不崩的基礎上,設計他們之間是如何“鬥法”的,而最後又誰勝誰敗,導致的後果如何。
至於電影劇情,朱子墨已經給出大綱來了,隻要還在那個框架裏,不要跑偏,整個故事就不會崩盤。
這也是朱子墨的英明之處,因為如果他沒有劃定出大綱來,憑著這幫腦洞大開的編劇群,早就天馬行空額不知道扯到哪裏去了,最後成型的劇本,說不定就是一盤散沙,可以被當做是一群“段子”的合體,然而沒有一根主線,到時候觀眾們看了,也會覺得一頭霧水,不知道這些人鬥得這麼熱鬧,到底是圖了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