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風雨還贏得了高戰一係的好感,並且使得蕭劍秋和高戰聯盟之後,並沒有把風雨視作當前最大的敵人,滿足於監控風雨、分裂風雨軍,繼而讓受到削弱的風雨軍牽製四大家族。正是由於如此,風雨才能夠在聖京有驚無險,利用各派的矛盾遊刃有餘。
但是現在的形勢不同了,又一次的縱火之後,如果風雨能夠僥幸逃脫、重新掌握風雨軍,他還會不染指中央政權嗎?善戰的風雨軍將何去何從?還會在聖龍的各大勢力的鬥爭中保持中立嗎?仰或是傾向四大家族與朝廷為敵、甚而與風雲世家聯合乃至投向呼蘭?在政治的角鬥場上,是沒有什麽一定的,一旦猛虎歸林、潛龍騰淵,隨之而來的問題實在太多了。
時間並不容蕭劍秋遲疑,他很快發出了一係列指令,力圖彌補目前的困境。
守備部隊被投入到撲滅城中大火與疏散居民的行動中去,同時還擔負著維持聖京治安的重任;信鴿在夜空飛起,密函傳向四方,沿途的關卡、路道都接獲了嚴令,仔細盤查西去的行人,爭取半途截住風雨;錦州城的兵馬也很快得到四麵布防、阻止風雨和他的軍隊會合的指示,如臨大敵;跟隨風雨一起來的近衛隊則被鄭重警告,原地駐守、不得妄動,否則以叛國罪論處。
這些指示無疑是正確和及時的,其回報是不久之後聖京城就恢複了正常秩序,同時也為風雨的返回設置了重重阻礙。
可惜,蕭劍秋還沒有來得及欣賞自己應變的成效,一道噩耗傳來,打亂了所有的方寸。
──廣陵帝遇刺重傷,楚雨墨大人護駕捐軀。
蕭劍秋心裏明白,自己終於還是百密一疏,算漏了一點。由於一開始就認定這場動亂起因於風雨的人馬營救風雨,所以想當然的認為風雨逃脫之後,風雨一黨應該不會再有大的行動了。事實證明這裏有一個極大的思維盲點:那就是四大家族、風雲世家乃至其他各懷心計的勢力團體,也許並沒有一開始參與這場動亂,但是在如此環境中,是絕不可能放棄這麽好的渾水摸魚的機會的。
於是就在廣陵帝的臨時歇腳的行宮內,一批蒙麵刺客發動了突襲,由於事發突然,再加上行宮的防衛並不嚴密,所以差點讓他們得逞,是楚雨墨這位聖龍著名的大儒挺身擋住了罪惡的兵刃,皇帝保住了性命,而這位可敬的老人卻離開了他所熱愛的土地。
他們成功了,皇帝遇刺、大臣被殺,而且是在聖龍皇帝祭奠聖靈之後的禦宴上,這樣的事件曆史上隻發生過一次,那一次的發生之後不到三年,神州就遭到了浩劫,隨之而來的是百年的戰亂。所以光事件本身就已經足夠引起人心的混亂了。
看著楚天辭痛哭流涕,雙眼發紅的樣子,看著聖駕遇襲的狼狽樣,看著朝中文武大臣群情激憤的情緒,蕭劍秋、高戰和剛剛從鄂州趕回來的傅中舒的腦海裏,閃現出的是四個字:“嫁禍江東”。
他們並不相信這是風雨幹的,這麽做隻會讓自己引火燒身,成為眾矢之的,以風雨一貫的政治表現,是絕不可能做出如此白癡的決定的。
問題是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如此大事,必須對天下有一個交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風雨作為替罪羊,乘機鏟除這個體製之外產生的勢力。但是這樣一來,必然會逼反風雨軍,甚至會讓風雨軍和風雲世家聯手,整個天下將處於動蕩不安之中,所帶來的後果令人無法預測,對於中央派改革朝政、加強集權的計劃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反而是四大家族漁翁得利。但是不處置風雨,朝野輿論也很難平息,同樣會影響中央派的威信。
“中舒,你認為該如何是好?”
蕭劍秋向自己的智囊詢問,年輕的輔政王很清楚,如今所有的眼睛都盯著自己,這件事情處理得當與否,至關重大,以至於一向精明強幹的他也不敢輕易決斷,希望得到號稱聖龍文武雙傑之一的傅中舒的意見。
“以微臣之見,當務之急一是封鎖消息;二是迅速追查風雨下落,免為有心人所乘;三是命令與風雨軍相鄰的梅文俊、林仁山、燕南天諸部立即備戰,向風雨軍施壓,但同時也嚴令各部如無朝廷旨意,不得擅自首先開戰。
對於風雨的處理,應該根據其是否返回風雨軍,以及萬一返回風雨軍後其前往倫玉關還是涼城的具體行蹤,再做定奪!”
這位未來的名相此時顯示出超凡的政治頭腦和機智應變的能力,侃侃而談,提出了中肯的意見,被後世讚歎不已。
身為中央派首腦的蕭劍秋和高戰交換了一下眼神,都不由得點了一下頭,傅中舒的建議無疑是當前最妥善地解決辦法了,很無奈的是,當前帝國的命運也隻有根據風雨的行蹤而起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