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目前的布陣有點像錦州之役時風雨軍剛剛渡過聖龍河的情景。雖然風雨軍目前準備充足、以逸待勞,而且共計有七萬六千人的騎兵;但是哥舒行文的呼蘭軍也調動了十七萬身經百戰的馬上健兒,遠遠不是當初在北岸時的那麽倉促。
就這樣,在明了了風雨軍的戰略意圖之後,身經百戰的哥舒行文果然如秋裏所預料的一樣,率領主力前來決戰,意圖掌握整個戰役的主動權。
不過哥舒行文在知道當前對陣的主帥並不是風雨之後,不由搖頭歎息:真是物以類聚,以前對於一個膽大妄為、屢出奇兵的風雨已經很頭疼,沒想到風雨麾下還有更具賭性的家夥,敢這麽玩命!
的確,這對於對陣雙方來說實在是一場豪賭。
就風雨軍而言:一方麵置於死地的軍隊將充分發揮士氣和戰鬥力,另一方麵身陷絕地的兵馬一旦占據不利就會慘遭全軍覆沒的危險。
對於哥舒行文而言:由於呼蘭的權力之爭,使得自己被視為異己分子,被迫麵對兵力上絕對占優的聖龍軍。要想守住涼、夏,而不是回去受到清洗的話,如今風雨軍的部署對他有著絕對的誘惑。一旦乘著聖龍各係軍隊各懷鬼胎的機會,將眼前身無退路的風雨軍掃下河去之後,縱橫無敵的呼蘭鐵騎將對於圍攻延城的林仁山和圍攻夏城的梅文俊予以各個擊破,這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否則一旦聖龍的軍隊團結起來,自己就算打贏了也已經元氣打傷,隻能被張仲堅擺布了。當然這樣的主力決戰可以說是一戰定勝負,一旦戰敗,整個涼、夏諸州也就易主了。
所以,對於雙方而言,同樣都是勝則全勝,敗則全敗。
對陣的雙方在烈日下保持著驚人的耐心,遼闊的平原上充滿著肅殺的氣氛。
終於,北國的老將開始發起了戰鬥的第一聲號令,擅長進攻的呼蘭軍在老元帥的命令下,揮舞著戰刀,口中發出令人震耳欲聵的呼嘯,在地震山搖的鐵蹄聲中如同潮水般的向風雨軍壓來。
身處第一線的朱大壽顯得十分的冷靜,整個戰役之前,在他的要求下。秋裏終於決定調整了原先的兵力部署,把原屬於碧蛇軍的、裝備有神龍戰車的四個團挑撥到朱大壽的麾下,而將白虎軍剩餘的沒有裝備神龍戰車的四個團交給了百裏錫。所以朱大壽實際指揮著完全裝備著神龍戰車的整整一個軍的兵力。
(注:聖龍軍製,五人為一伍,設伍長;十人為一隊,設十夫長;百人為一衛,設百夫長;千人為一營,設千夫長;五營為一團,設校尉。如果是正規軍,則五團為一師,設都尉;兩師為一軍,設統領。
神龍戰車每團配一百六十輛,每輛二十五人,分別是由四名士兵負責推動、一人負責站在車上了望指揮、二十人分別為盾牌手、弓箭手、刀槍手負責保衛的。同時每團留有一千人即一個營作為戰略預備隊。)
對於這種兵力部署,在風雨軍的高層指揮官中引起了爭執。神龍戰車雖然在錦州之戰中大顯神威,但是畢竟是由南天門自己發明的一種新型的兵器而發展出來的,完全依靠神龍戰車來抗衡呼蘭騎兵,在曆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即使在錦州戰役中,神龍戰車也是作為防守兵力的一小部分,在激戰中還是得到了其他步兵團的大力協助。所以這樣的部署無疑是冒了巨大的風險。
但是在實戰中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實戰指揮過神龍戰車的朱大壽,則對於神龍戰車信心十足,不惜立下軍令狀。對此,秋裏終於在最後的時刻,駁回了其他人的意見,大膽的采納了朱大壽的建議。
這件事情,在日後為風雨軍形成了兩個獨有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