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動與被動結合:主動運動能引起大量的近心及遠心性神經衝動,加強中樞神經係統對運動器官的控製。增強營養反射,是加強肌肉的唯一有效方法,即使微小幅度的主動運動也是肌肉的主動收縮,即可有效地增強血液供應,防止粘連,由於主動運動是在病人自己控製下進行,且有疼痛感覺作為用力的指標,不致引起因運動過度而引起的繼發性損傷。
在肌腱斷裂、肌肉無力或其他原因而不能保證關節一定幅度的運動時,可以適當輔加各關節的被動活動,以維持關節囊及韌帶一定伸展度。當關節已有確定的攣縮強直時,在主動活動的同時,配合適當的被動活動,兩者有機結合,即以被動幫助主動,直到關節活動度完全恢複為止,避免單純的強力的或暴力的被動性活動,否則會造成新的損傷,導致關節更加強直或永久性病廢度,
(3)注意整體觀念: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進行醫療體育運動時,還需注意患者的全身情況(如病情不穩定,出血、休克、嚴重感染等),不能隻顧局部而忽視整體,隻有在全身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方可局部單獨性運動,並配合一定的全身性一般活動,如此可以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刺激血液循環,活躍新陳代謝,這樣對受損的局部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物理療法
1.紅外線:可分為長波和短波兩種:長波波長5000~12000,透到皮下1~3目;短波波長760~1500,可透至皮下1~3,應酌情選用。其作用可使局部充血,改變血管及細胞膜的滲透性,促進新陳代謝,加強滲出的吸收,並有鎮痛作用,使用時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即微熱至溫熱量。每次12~15分鍾,每日1次,12~20次為一療程,應注意如有金屬內固定或石膏下較多的膿液,不宜使用。另外病人局部感覺遲鈍,尤其是植皮時,應特別注意防止燙傷。
1.紫外線:應用波長主要是200~400。其大劑量紫外線對表皮組織有破壞作用,尤其是波長短者,而小劑量紫外線照射,可使血管擴張,刺激組織生長。照射部位有油脂或分泌物者,應先揩擦幹淨。
2.石臘療法:利用其溫熱作用及冷卻收縮時對組織的壓力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促進吸收,活躍新陳代謝。
3.水浴法:適應於損傷晚期,如關節僵硬或疤痕已形成者,即將患肢置於40~50尤的溫水中浸泡,每日1~2次,每次20分鍾,20~30次為一療程。
4.直流電療法:
(1)間斷直流電療法:用於神經肌肉病變,以引起癱瘓的肌肉收縮,防止肌肉萎縮,改善神經傳導,促進神經再生。
(2)直流電離子透入法:兼有直流電及藥物的作用。因此,除具有直流電的作用外,並可改善組織血液循環、代謝及營養,亦可改善神經應激性。直流電碘離子或奴夫卡因透入,可促使疤痕組織軟化與吸收,促使炎症消散,減輕疼痛。
以上療法一般10~20次為一療程,連續進行兩個療程後須間歇1周。
(三)中醫藥治療
祖國醫學在跌打損傷症的治療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明確地提出了筋骨並重、辨證用藥和內外用藥等一整套治則,並根據創傷後不同時期的不同病理特點,具體總結了三期分治的原則。
(1)早期:內服“活血化瘀消腫”之劑。
方藥:當歸、赤芍、桃仁、紅花、桂枝、木通、陳皮、生地、乳香、沒藥、甘草。
(2)中期:內服“散瘀生新”之劑。
方藥:當歸、丹參、土元、骨碎補、澤蘭、川斷、元胡、乳香、沒藥。
(3)後期:內服“補腎強筋益骨”之劑。
方藥:熟地、當歸、牛膝、川斷、山萸肉、雲苓、杜仲、白芍、五加皮、桂枝、陳皮、甘草。
以上每味藥物的劑量,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而定。如筋脈僵硬者可輔以外洗藥:鉤藤、卷柏、桂枝、艾葉、蘇木、紅花、雞血藤、大力草。